6.閱讀回答問題。
【甲】
新城①道中(其一)
蘇軾
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
嶺上晴云披絮帽②,樹頭初日掛銅鉦③。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西崦④人家應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
【注】①新城:宋代杭州的一個屬縣。本詩是蘇軾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至新城途中所作。②絮帽:棉帽。③銅鉦(zhēng):古代銅制樂器,在行軍時敲打。
④西崦(yān):這里泛指山。
【乙】
《答李端叔書》①(節(jié)選)
軾少年時,讀書作文,專為應舉而已。既及進士第,貪得不已,又舉制策②。其實何所有?而其科號為直言極諫,故每紛然誦說古今,考論是非,以應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為實能。故譊譊③至今,坐此④得罪幾死。所謂齊虜以口舌得官,直可笑也。然世人遂以軾為欲立異同,則過矣。妄論利害,讒說得失,此正制科人習氣。譬之候蟲時鳥,自鳴自已,何足為損益?軾每怪時人待軾過重,而足下又復稱說如此,愈非其實。
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足下又復創(chuàng)相推與,甚非所望。
木有癭,石有暈,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謫居無事默自觀省回視三十年以來所為多其病者。足下所見,皆故我,非今我也。無乃聞其聲不考其情,取其華而遺其實乎?抑將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見不能盡。
鏈接材料: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遭到變法派的反對,蘇軾被迫外調,先任杭州通判,再任密州、徐州、湖州太守。1079年,因“烏臺詩案”所累,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1094年,又被貶惠州、復貶儋州。
【注】①本文是蘇軾謫居黃州時所作。②制策:指封建社會中一種臨時特設的專科考試。③譊譊(náo)譊:爭辯,談論,這里指寫文章,在文中爭辯。④坐此:因此。
(1)請運用表中提供的方法,理解加點字詞義。
方法 |
句子 |
方法聯(lián)結 |
釋義 |
課內遷移法 |
紛然誦說 |
欣然起行 |
① |
成語關聯(lián)法 |
自鳴自已 |
② |
停止 |
查閱字典法 |
皆故我 |
①原因;②存心;③意外的事情;④過去的,原來的;⑤姓氏。 |
③ (填序號) |
(2)請分析【甲】詩頸聯(lián)寫景的巧妙之處。
(3)為下面句子斷句(限斷三處)。
謫 居 無 事 默 自 觀 省 回 視 三 十 年 以 來 所 為 多 其 病 者。
(4)請結合上述二則詩文,聯(lián)系鏈接材料及你的閱讀積累,談談你從蘇軾身上獲得哪些人生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