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夏為天子,十有余世。殷為天子,二十余世。周為天子,三十余世。秦為天子,二世而亡。
人性不甚相遠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長,而秦無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舉以禮,故自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故太子乃生而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與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猶生長于齊不能不齊言也;與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猶生長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貴辭讓也,所上者告訐也;固非貴禮義也,所上者刑罰也。
凡人之智,能見已然,不能見將然。夫禮者禁于將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見,而禮之所為難知也。若夫慶賞以勸善,刑罰以懲惡,先王執(zhí)此之政,堅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時;據此之公,無私如天地耳,豈顧不用哉?然而曰禮云禮云者,貴絕惡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遷善遠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毋訟乎!”為人主計者,莫如先審取舍;取舍之極定于內,而安危之萌應于外矣。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積漸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積,在其取舍。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刑罰積而民怨背,禮義積而民和親。
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bdo class="mathjye-underpoint">道之以德教,或驅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氣樂;驅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風哀。哀樂之感,禍福之應也。秦王之欲尊宗廟而安子孫,與湯武同,然而湯武廣大其德行,六七百歲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余歲則大敗。此亡它故矣,湯武之定取舍審,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審矣。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諸安處則安,置諸危處則危。天下之情與器亡以異,在天子之所置之。湯武置天下于仁義禮樂,而德澤洽,禽獸草木廣裕,德被蠻貊四夷,累子孫數十世,此天下所共聞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罰,德澤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惡之如仇讎,禍幾及身,子孫誅絕,此天下之所共見也。是非其明效大驗邪!人之言曰:“聽言之道,必以其事觀之,則言者莫敢妄言。”今或言禮義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罰,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觀之也?
(取材于《漢書?賈誼傳》)(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秦無道之暴也 |
暴:短促 |
B.所上者告訐也 |
訐:揭發(fā) |
C.道之以德教 |
道:引導 |
D.禍幾及身 |
幾:大多 |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秦為天子,二世而亡 |
天下之情與器亡以異 |
B.是故法之所用易見 |
秦王之欲尊宗廟而安子孫 |
C.使民日遷善遠罪而不自知也 |
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 |
D.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 |
今或言禮義之不如法令 |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豈顧不用哉?
難道反而不用(賞善罰惡)嗎?
B.皆以積漸然。
都憑借積累漸變使社會達到這種狀態(tài)。
C.湯武之定取舍審?
商湯和周武王審查并制定治國的方略。
D.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觀之也。
人主為什么不引用殷、周、秦的史實來考察上述言論呢?
(4)根據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培育美好的品德要從小做起,應該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一般人的智力有限,可以明了已經發(fā)生的事情,不能預見將會發(fā)生的事情。
C.君主面對各種不同的言論,必須有正確的辨別之道,那就是要以事實驗證。
D.君主的治國方略不一定會應驗于國之安危,百姓哀樂才是國之安危的根本。
(5)請歸納文章第三段從哪幾個方面論述了禮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