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3-2024學年河南省開封市五縣聯考高二(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10/17 8:0:2

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7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材料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作為《論語》首章,并不必具有深意。但由于首章突出的“悅”“樂”二字,似可借此簡略談論《今讀》的一個基本看法:即與西方“罪感文化”、日本“恥感文化”相比較,以儒學為骨干的中國文化的精神是“樂感文化”?!皹犯形幕钡年P鍵在于它的“一個世界”(即此世間)的設定。它具體呈現為“實用理性”(思維方式或理論習慣)和“情感本體”(以此為生活真諦或人生歸宿,即道德之上的準宗教體驗)?!皹犯形幕薄皩嵱美硇浴蹦巳A夏傳統(tǒng)的精神核心。作為儒學根本,首章揭示的“悅”“樂”,就是此世間的快樂:它不離人世、不離感性而又超出它們。學習“為人”以及學習知識技能而實踐之,當有益于人、于世、于己,于是心中悅之,一種有所收獲的成長快樂。有朋友從遠方來相聚會,來相見面,來相飲酒,來相聊天,不也愉快?特別又從遠方來,一定是很久沒有見面了,在古代,這就更不容易,當然更加快樂。這“樂”完全是世間性的,卻又是很精神性的,是“我與你”的快樂,而且此“樂”還在“悅”之上。“悅”僅關乎一己本人的實踐,“樂”則是人世間也就是所謂“主體間性”的關系情感,那是真正友誼情感的快樂。
    (選自李澤厚《<論語>今讀》)
    材料二:
    “樂感文化”不僅是對以儒家為核心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質的高度概括,更是一種深層的“文化—心理”結構,是對中國人詩性智慧的精審總結。
    《論語》作為儒家經典,不僅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在中華民族民族性格塑造過程中亦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孔顏樂處”所揭示的安貧樂道、豁達自信的處世理想和人生態(tài)度,“曾點氣象”所描述的寓無限于有限、即自由而超自由的審美精神,無不體現著中國“樂感文化”的詩性智慧。因此,筆者嘗試從《論語》來看“樂感文化”的內涵并進行分析。
          第一,“樂生”的生命精神。《論語?鄉(xiāng)黨》云:“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馬廄失火,孔子從朝廷回來之后首先問“傷人了沒有”,沒有問馬,這可以看出夫子對個體生命價值的尊重,此其一。其二,《論語》中這種“樂生”的生命精神還體現為強調人們要自強不息、韌性奮斗。其三,《論語》中這種“樂生”的生命精神,還體現為“慎終追遠”的生命關懷。
          第二,“樂群”的生存智慧。中國“樂感文化”以“一個世界”的預設為立足點,不構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獄的存在,因此沒有上帝天國可以依賴,只得靠個人自己的奮斗、靠人與人彼此之間從物質上到精神上的相互扶持,這就決定了中國人對儒家所強調的忠、孝、禮、義、仁的重視,對人際和諧的強調。因此,《學而》中才會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的言論。為什么《論語》要求我們這么做呢?這是由于“樂感文化”影響下的中國人認為,我們人類走不若馬、力不若牛,又沒有外在的上帝可以依靠、沒有一個“超人”幫助我們。怎么辦呢?只能自己依靠自己,只能相互依靠,彼此團結。
          第三,“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以儒學為核心的“樂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認為沒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賴,“人生一無所本,被偶然扔擲在此世間,無所憑依,無所依皈”。但我們并沒有因此而對生活悲觀失望,而是堅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衛(wèi)靈公》),以人為本,依靠“樂群”的生存智慧,相信人自身的力量。這種堅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落實在日常生活之中,便體現為“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體現為“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體現為“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第四,“樂感”的人性追尋。就人性完滿的角度而言,“樂感文化”表現為“樂感”的人性追求。所謂人性完滿,是通過“詩”“樂”等藝術形式的熏陶塑造一個完人,更是“樂生”的生命精神、“樂群”的生存智慧和“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的完滿呈現。通讀《論語》可以發(fā)現,在以儒家為代表的人生哲學中,很重視“詩”“樂”在君子人格培養(yǎng)中的重要作用。因之,當孔子問及曾點之志時,曾子不假思索地答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曾點氣象”。由此可見,此一“樂感”的人性追尋,僅靠“詩”“樂”等藝術形式的熏陶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樂生”的生命精神、“樂群”的生存智慧和“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的相互配合,這樣才能最終培養(yǎng)出理想型的“君子”,最終將中國“樂感文化”這一“文化—心理”結構內在的詩性智慧完滿呈現出來。
          總之,“樂感文化”包含“樂生”的生命精神、“樂群”的生存智慧、“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和“樂感”的人性追尋等多重內涵,蘊含著豐富的學術價值。對“樂感文化”的研究在堅持中華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軟實力,應對異質文化之間的價值沖突,特別是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理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選自張鵬舉《從《論語》看“樂感文化”的四重內涵》,有刪節(jié))(1)關于“樂感文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樂感文化”中,“樂”比“悅”層次更高,是超乎個人的關系情感。
    B.西方有“罪感文化”,日本有“恥感文化”,中國文化精神有“樂感文化”。
    C.中國“樂感文化”的詩性智慧表現為“孔顏樂處”和“曾點氣象”兩種類型。
    D.研究“樂感文化”在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論語》在中華民族民族性格塑造過程中亦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B.在儒家的人生哲學中,很重視“詩”“樂”在君子人格培養(yǎng)中的重要作用。
    C.堅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便體現為“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
    D.“樂感文化”四重內涵應相互配合,才能將“樂感文化”的詩性智慧完滿呈現出來。
    (3)下列各項中,最能夠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A.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C.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B.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4)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概括“樂感文化”有怎樣的特點。
    (5)請結合下面三則材料,分別分析你對其中最能體現的“樂感文化”內涵的認識。
    ①1938年抗戰(zhàn)期間,戰(zhàn)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在武漢街頭拍下一張照片——民眾紛紛舉起旗幟,其中一面醒目地寫著:“不死!”
    ②2020年,疫情暴發(fā)之時,寒風凜冽,江城封閉。但從千千萬萬的窗戶,傳來此起彼伏的呼喊:“武漢加油!”
    ③抗疫期間,有句話刷屏了:“勁頭上來了,很多東西都能解決?!?/h2>

    組卷:1難度:0.6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8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無所不知先生
    (英)毛姆
          想起14天的旅途將和這個凱蘭達共用一間房,我就感到不舒服。我討厭他的名字。
          上船后,我來到客艙,發(fā)現凱蘭達已經來過。一只又大又難看的衣箱和一個貼滿標簽的手提箱放在他的床下,臉盆架上整齊擺著他的香水、洗發(fā)精和潤發(fā)油,檀木做的牙刷上鍍金印著他的名字縮寫。
          我不喜歡凱蘭達。
          他不但和我住在一個房間,而且一天三餐都非要和我擠在一張桌子上吃飯。
          他跟我講起紐約、圣弗蘭西斯科,談到戲劇、給畫和政治。他很健談,好長時間都是他一個人在那里滔滔不絕。
          凱蘭達擅長交際,在船上的第三天,就差不多認識了所有的人。他什么事都干:主持拍賣,第集體育資金,組織高爾夫球賽,安排音樂會,舉辦化裝舞會。我想大家一定有點討厭他,我們都叫他“無所不知先生”,甚至在他面前也是這樣。他并不在乎,把這當作我們對他的恭維。
          凱蘭達非常健談,并且喜好同別人爭論,特別是在吃飯的時候。我們簡直難以忍受,但又無法讓他停下來。他好像比誰都懂得多,錯誤似乎也不會發(fā)生在他身上。在他講話時,若有人反對,他就會同他爭個沒完。在說服你之前,他絕不會放棄一個話題,不管它是多么的不重要。
          一天晚上,我們坐在醫(yī)生的桌旁,凱蘭達仍像以往一樣在滔滔不絕地說著。在座的還有在神戶的美國領事館工作的拉姆齊和他的夫人。
          拉姆齊是一個很結實的家伙,皮膚繃得緊緊的,略顯肥胖的肚子使衣服凸起。這次他是帶著妻子重返神戶的。他的妻子已獨自一人在紐約待了一年。拉姆齊夫人的樣子十分可愛。雖然她丈夫的工資不怎么高,她穿得也很簡樸,但她知道怎樣穿她的衣服,使她具有超過一般女人的迷人之處。那是一種端莊淑靜的美。
          看得出拉姆齊很討厭凱蘭達。他們時時爭論一番,這種爭論是長時間的,激烈的。
          話題談到精明的日本人正在進行的人工養(yǎng)殖珍珠。凱蘭達給我們講了許多關于珍珠的事。我相信拉姆齊對此知道的不會很多,但他絕不會放過任何反駁凱蘭達的機會。不一會兒,我們就被卷入了一場充滿火藥味的爭吵。剛開始,凱蘭達還是情緒激昂,滔滔不絕,但不久,他自己也有點厭煩了。最后,他顯然是被拉姆齊的一句話刺痛了,敲著桌子叫道:
    “我可以告訴你,在這方面我是最有發(fā)言權的。我這次到日本就是去洽談珍珠生意的。沒有哪個懂這一行的人不會認為我剛才所說的都是千真萬確的。”他得意洋洋地看著周圍的人?!拔抑浪姓渲榈男星椋瑳]有哪一種珍珠我不能馬上辨認出。”他指著拉姆齊夫人戴的項鏈,“夫人,你的這串珍珠項鏈就非常值錢,并且它的價格還在上漲?!?br />      拉姆齊夫人的臉紅了,她把那項鏈輕輕塞進她的衣服。
    “你說這是天然珍珠嗎?”拉姆齊好像已經抓住了凱蘭達的什么把柄。
    “是的,這種珍珠非常精致?!眲P蘭達答道。
    “好。雖然這不是我買的,但我想知道,你認為它值多少錢?”
    “在一般的市場要1.5萬美元,但在美國最繁華的第五街,3萬美元才能買得到?!崩俘R冷笑起來:“這是我夫人離開紐約前在一家百貨商店里買的,只花了18美元。”凱蘭達的臉一下子漲得通紅。
    “胡說,這珍珠不但是真的,而且是我所知道的幾種中最好的一種?!?br />“你敢打賭嗎?我要用100美元和你打賭這是仿制品?!?br />      拉姆齊慫恿道。
    “可以。”
    “不,拉姆齊,你怎么能拿一件事實和人打賭呢?”拉姆齊夫人勸阻道。
    “為什么不呢?如果放棄這樣一個輕易能弄到錢的機會,那才是一個傻瓜?!?br />“但你也不能證明它是仿制品呀?”
    “把它拿給我看一看,我就知道它的真假。”凱蘭達說道。“親愛的,把它拿給這位先生看看?!?br />      拉姆齊夫人猶豫著,她的兩手緊握在一起,好像還在考慮著什么。拉姆齊等得不耐煩了,他走過來親手把項鏈解了下來,遞給了凱蘭達。我預感到一件不幸的事要發(fā)生了。
          凱蘭達拿出放大鏡,仔細地觀察起來。不一會,一絲勝利的微笑閃現。當他把項鏈遞給拉姆齊正準備開口時,忽然看見拉姆齊夫人的臉是那樣的白,好像她馬上就會暈過去。她的眼睛看著凱蘭達,那是一種絕望的哀求。我很奇怪,拉姆齊沒有看到這些。
          凱蘭達半張著嘴,半天都沒有說出話。他在努力改變著什么。
    “我錯了,”最后他說道,“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仿制品,18美元正合適?!?br />      他從錢包里拿出100美元遞給拉姆齊,沒有再說一句話。
    “也許這能教會你以后不要太自以為是了。”拉姆齊得意洋洋。
          凱蘭達的手在發(fā)抖。
          這件事很快在全船傳開了,凱蘭達不得不忍受著別人的戲弄和嘲笑。但是,拉姆齊夫人再也沒有出來過,據說她有點頭痛。
          第二天早上,凱蘭達收到一個信封,里面是一張100美元的鈔票。
    “沒有誰愿意被別人看成是一個傻瓜?!彼f。
          這件事之后,我覺得我不那么討厭凱蘭達了。
    (有刪節(jié))(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無所不知先生”是船上人送給凱蘭達的綽號,帶有諷刺意味,而凱蘭達本人因其性格使然,不知道這個綽號的貶義。
    B.拉姆齊堅持就珍珠的真假與價格來打賭,并非想弄清楚夫人珍珠項鏈的由來和真假,而是想借機打擊和羞辱凱蘭達。
    C.“我”是個細心而又敏感的觀察者,對于凱蘭達和拉姆齊的爭論,“我”顯示出了一種洞若觀火、袖手旁觀的態(tài)度。
    D.“沒有誰愿意被別人看成是一個傻瓜”,含蓄地表達了凱蘭達有意輸掉賭局其實是為了維護拉姆齊夫婦的面子和尊嚴。
    (2)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情節(jié)設置巧妙,“真假珍珠”的打賭情節(jié),看似“偶然”,其實“事出有因”;而凱蘭達前后結論的變化出人意料,讓情節(jié)興起波瀾。
    B.小說注重通過神態(tài)細節(jié)來揭示人物內心世界,如“半張著嘴,半天都沒有說出話”,生動細膩地表現出凱蘭達作選擇時激烈的內心沖突。
    C.小說以第一人稱來敘述“我”的所見所知所感,屬于有限視角,“我”是人物活動的觀察者、見證者,也是情節(jié)走向的參與者、決定者。
    D.小說開頭極力渲染“我”對凱蘭達的“討厭”與“不喜歡”,最后以“我不那么討厭凱蘭達了”作結,對比鮮明,表現了人物的多面性。
    (3)這篇小說在敘述“無所不知先生”的故事中,嵌套著關于拉姆齊夫人的故事,請簡分析她在船上的表現與心理。
    (4)“善與惡、陰影與光明相共”是小說塑造人物的常見手法,請結合本文某個人物簡要分析。

    組卷:15引用:5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9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很多人會認為“過午不食”的做法很健康、能減肥,其實,①
     
    ,更不適合普通人,一日三餐的模式是人類在不斷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符合人類的正常生理需求。胃部食物需要4~6個小時排空一次,一日三餐,②
     
    ,又能保證營養(yǎng)物質對身體各個器官的供應?!斑^午不食”的進餐方式會使胃部至少18個小時處于空虛狀態(tài),而胃酸卻在持續(xù)分泌,并且在夜間分泌量達到高峰,如果胃里沒有食物中和胃酸就可能刺激胃腸黏膜,導致胃炎、胃潰瘍或者十二指腸潰瘍,出現胃灼熱、胃部疼痛等癥狀。
          采用“過午不食”進餐方式的修行者,一般過著早睡早起,清心寡欲的生活,“過午不食”本身也是他們的一種修行。所以從營養(yǎng)的角度來講,不推薦“過午不食”③
     
    ,就會造成能量和營養(yǎng)素攝入不足,長期下去可能出現低血糖、頭暈,抵抗力下降,肌肉減少等癥狀,會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健康科學的做法是過午少食,將大部分的能量和營養(yǎng)攝入放在早餐和午餐,而且晚餐要少吃,早吃并且要清淡。
    (1)下列各項中,和文中“過午不食”引號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彭定康登上了帶有皇家標記的黑色“勞斯萊斯”,最后一次離開了港督府。
    B.在無數人的執(zhí)著堅守中,人們看到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
    C.要說明“木”字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
    D.但段政府就有令,說她們是“暴徒”。但接著就有留言,說她們是受人利用的。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組卷:14引用:5難度:0.5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論語>十二章》中,提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老子>八章》中說“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薄队杻€示康》中說“君子寡欲則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惫糯ベt的智慧引發(fā)了我們很多思考。
          現在的中學校園,沉溺于物質享受的現象屢見不鮮,為此,學校將組織一次“做生活的減法”的征文活動,結合上述材料,請你以學生李華的身份給你的好朋友王明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書信,談談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組卷:16引用:9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