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通商口岸的研究會對中國近代史有更深刻的認識。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近代中國通商口岸設置概況表
年份 |
不平等條約 |
性質 |
口岸設置 |
1842 |
A 《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 |
條約口岸 |
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 |
1860 |
《北京條約》 |
條約口岸 |
天津、大沽 |
1895 |
B 《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 |
條約口岸 |
重慶、沙市、蘇州、杭州 |
1898 |
|
自開口岸 |
岳州、三都澳、秦皇島 |
1904 |
自開口岸 |
濟南、周村、濰縣 |
材料二《南京條約》簽訂后,朝野上下對五口通商痛心疾首……《煙臺條約》簽訂后,李鴻章就“添開口岸”條款發(fā)表評論,認為中國已經(jīng)門戶洞開,“利弊各半”;“西洋各國到處準他人寄居貿易,仍日益強盛,可知其病不在添口,而在不能自強”。……甲午戰(zhàn)敗后,伍廷芳認為,中國不如主動打開國門,……無論大小各國皆通商,……應是“利多弊少”。
——申學鋒《中國近代對外開放史》材料三 西方的市政管理、經(jīng)濟模式的傳入,使商埠最先脫出中國傳統(tǒng)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邁向近代化。沿海通商口岸發(fā)展起來之后,其影響力不斷向內陸腹地輻射,帶動更多的中國城市走向了近代化?!黄乳_埠被視為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點,因為對外經(jīng)濟聯(lián)系的建立和租界的開辟,直接與此相關。
——袁行霈《中華文明史》(第四卷)材料四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對東方國家侵略的過程中,充當了“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他們“要完成雙重的使命:一個是破壞性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另一個是建設性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
——摘編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1)寫出材料一表格中A、B兩處的條約名稱。
(2)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條約口岸”和“自開口岸”的區(qū)別。
(3)材料二中李鴻章把當時清朝之“病”歸結于什么問題?指出國人對“通商口岸”的看法呈現(xiàn)出的變化。
(4)運用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以通商口岸的開放為例,論證材料四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