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閱讀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題。
張儀、司馬錯論伐蜀
《戰(zhàn)國策》 司馬錯與張儀爭論于秦惠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蓖踉唬骸罢埪勂湔f。”對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轅①、緱氏之口,當(dāng)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寶器必出。據(jù)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yè)也。今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敝兵勞眾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臣聞:‘爭名者于朝,爭利者于市?!袢ā⒅苁?,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于戎狄,去王業(yè)遠(yuǎn)矣?!?br /> 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wù)廣其地;欲強兵者,務(wù)富其民;欲王者,務(wù)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裢踔匦∶褙殻食荚笍氖掠谝?。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而諸侯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請謁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齊、韓,周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則必將二國并力合謀,以因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謂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聽子?!?bdo class="mathjye-underwave">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蜀既屬,秦益強,富厚輕諸侯。
(選自《戰(zhàn)國策?秦策》)【注釋】①轘(huán)轅:山名,在今河南偃師縣東南,道路險阨,凡十二曲,中有轘轅關(guān)。
(1)下列各項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誅周主之罪 |
誅:聲討 |
B.敝兵勞眾,不足以成名 |
敝:疲憊 |
C.臣請謁其故 |
謁:陳述 |
D.不如伐蜀之完也 |
完:完美 |
(2)下列各項加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王曰:請聞
其說。得
其地不足以為利
B.挾天子
以令天下
以鼎與楚,以地與魏
C.與張儀爭論
于秦惠王前 爭名者
于朝,爭利者于市
D.繕兵不傷眾,
而彼已服矣 利盡西海,
而諸侯不以為貪
(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
B.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
C.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
D.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
(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三川,指當(dāng)時韓國境內(nèi)的黃河、伊水、洛水三水流經(jīng)的地區(qū)。
B.二周,指滅了商朝后建立的西周與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東周。
C.西海,古人以為中國處在四海之內(nèi),蜀在遠(yuǎn)西,故稱蜀西海。
D.九鼎,傳說禹“鑄九鼎,象九州”,故古代以九鼎象征國家。
(5)下列各項對文章內(nèi)容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A.張儀主張討伐韓國,因為他認(rèn)為如果出兵去攻打戎狄,就遠(yuǎn)離了稱王天下的霸業(yè)。
B.司馬錯認(rèn)為伐蜀可以富國強兵,既能獲得豐厚的利益,也不會招致其他國加反對。
C.司馬錯認(rèn)為討伐韓國,挾持天子,定會導(dǎo)致多國聯(lián)合對付秦國,使秦國陷入危險。
D.秦惠王聽取了司馬錯的意見,派兵攻打蜀國取得了成功,這使秦國變得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