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①人們普遍認為,正確的主題思想加上合適的藝術(shù)形式,就有可能成為一個好作品。這種說法勉強也能成立,只不過,那是指常規(guī)的好作品,而不是指真正的杰作,更不是指偉大的作品。
      ②偉大的藝術(shù)作品,沒有清晰的主題思想,也沒有簡明的結(jié)論。現(xiàn)在我們似乎說得出幾句它們的主題思想和結(jié)論,但那是后人強加給它們的。后人為了講解它們、分析它們,就找了幾條普通人都能理解的“拐杖”,其實那些“拐杖”都不屬于偉大作品本身。例如,人們常常會說《離騷》的主題思想是“懷才不遇的愛國主義”,說《紅樓夢》的主題思想是“歌頌封建家庭叛逆者的愛情”,其實都是不對的。在西方藝術(shù)中,荷馬史詩,希臘悲劇,莎士比亞幾部最好的悲劇,米開朗琪羅、達?芬奇、羅丹的繪畫和雕塑,貝多芬、巴赫、莫扎特的音樂,也都不存在明確的主題和結(jié)論。講得越清楚,就離它們越遠。
      ③要用藝術(shù)方式來表現(xiàn)大科學家伽利略,有兩種常規(guī)選擇:一、通過伽利略對天文的觀察和發(fā)現(xiàn),表現(xiàn)人類與自然的貼近和較量;二、通過伽利略與羅馬教會的沖突,表現(xiàn)科學與迷信、人格與神格之間的較量。但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摒棄了這兩種選擇,他在劇作《伽利略傳》中故意安排了一個最為難的結(jié)構(gòu):伽利略在教會的火刑威脅前屈服了,公開宣布自己的科學發(fā)現(xiàn)是謬誤,教會因此赦免了他死罪,而他原先的學生和朋友也從道德上把他流放了,再也沒有人理他;孤獨的老人在二十年后又有了重大的科學發(fā)現(xiàn),甚至比二十年前的發(fā)現(xiàn)更重要。這讓他的學生們產(chǎn)生了困惑:他當初該不該屈服?當初如果不屈服,必定死亡,那也就說不上后來的科學成就了;但是,屈服又是人們所不能接受的。顯然,布萊希特自己也沒有結(jié)論,甚至連偏向都沒有,他讓廣大觀眾與自己一起卷入苦惱。但對藝術(shù)而言,真正震撼人心的地方正在這里,它讓人們因苦惱而高貴。
      ④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芬彩侨绱?。在這個簡單的故事中,作者對于老人與海的搏斗展開了很有力度的描寫,但這并不是這個作品走向偉大的理由。它走向偉大的理由只有一個:誰也說不清老人究竟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暗瞬皇菫槭《?,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如果有一個讀者憑著這一些信息說老人是勝利者,那么,就一定會有另一個人拿出充分的理由說老人是失敗者。彼此相反的理由可以是四條、五條、六條,乃至無窮,條條都有駁難者。于是,人們不能不想起,人類歷史上的勝利和失敗幾乎都是如此:永久的兩難,永久的轉(zhuǎn)換,永久的無解。
      ⑤其實,德國古典主義哲學家黑格爾對這種兩難早就有過深入論述,他把兩難結(jié)構(gòu)的哲學原理,歸結(jié)為“兩個片面都具有充足理由,相持不下又相輔相成的悖論”,也可稱之為“二律背反”。由于“背反”的是“律”,而不是故意設(shè)計的戲劇情節(jié),因此這種“背反”是兩強共構(gòu)。如果對峙的兩方面有了強弱,那就很快構(gòu)不成對峙,對峙成了虛假。黑格爾認為,古希臘悲劇中的幾個最高典范,都是兩難結(jié)構(gòu)。
      ⑥偉大的藝術(shù)作品,都存在兩難的結(jié)構(gòu)。那這兩難結(jié)構(gòu)能在中國作品中獲得印證嗎?當然也能。從《離騷》到《紅樓夢》,最偉大作品的背后,也都埋藏著“二律背反”的兩難。
      ⑦兩難結(jié)構(gòu)有一個巨大的陷阱,讓大量有可能問鼎偉大的作品失足其間,結(jié)果只能保持杰出,卻與偉大無緣。這個巨大的陷阱,可稱之為“兩難的調(diào)解方案”。這種調(diào)解方案,是出于世俗心理而在萬丈深淵上勉強勾畫的安慰之橋。勾畫這種安慰之橋的,首先是評論家。他們首先要安慰的不是民眾,而是自己,因為他們的天賦和心力理解不了萬丈深淵。例如評論《伽利略傳》,評論家最常規(guī)的說法是,布萊希特塑造了一個“既偉大又渺小的科學家”,伽利略是“科學上的巨人、人格上的矮子”等,硬是讓一個人的“自身矛盾”來解釋世間人生的共同難題。不少評論家還會尋找政治原因、歷史原因?qū)ψ髌返膬呻y進行解釋。而對于創(chuàng)作者來說,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最怕“洞察一切”“看透一切”的宣教。《三國演義》開宗明義,一上來就把書中的故事全都高屋建瓴地看透了,從這一點上說,《三國演義》是優(yōu)秀作品但不是偉大作品。
      ⑧偉大作品的一個重大秘訣,在于它的不封閉。不封閉于某段歷史、某些典型,而是直通一切人,也不封閉于各種“偽解決狀態(tài)”,而是讓巨大的兩難直通今天和未來。一般說來,不封閉程度越高,也就越偉大。
(摘編自余秋雨《偉大作品的隱秘結(jié)構(gòu)》)(1)下列對原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
C

A.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戲劇、音樂、美術(shù)等,在偉大作品的身上,都普遍存在著“兩難結(jié)構(gòu)”。
B.用藝術(shù)方式來表現(xiàn)科學家伽利略的這兩種常規(guī)選擇,任何一種,都有主題思想,也都有簡明的結(jié)論。
C.布萊希特的《伽利略傳》和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都存在“兩難結(jié)構(gòu)”,黑格爾對此早就有過論述。
D.偉大的文學作品往往具有不封閉性,它們直通人心,穿越時代,帶給讀者無盡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間。
(2)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
A

A.無論是真正的杰作,還是那些偉大的作品,都不一定有正確的主題和合適的藝術(shù)形式。
B.文章第②段中的“拐杖”與第⑦段中的“調(diào)解方案”,雖表述不同,但其效用是相似的。
C.有些評論家的天賦和心力理解不了作品中的兩難,因此他們提出“調(diào)解方案”,來安慰自己。
D.藝術(shù)家在創(chuàng)作時應該放低自己的身位,不作看透一切的宣教,否則很難創(chuàng)作出偉大的作品。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第⑦段觀點的一項是
D
D

A.關(guān)于《詩經(jīng)?靜女》的主題,《毛詩序》認為這首詩是“衛(wèi)君無道,夫人無德”,南宋朱熹認為是“淫奔期會”,而今人多認為是在描寫男女愛情。
B.關(guān)于曹禺先生話劇《雷雨》中的周樸園形象,有人認為他是一個虛偽、冷酯、自私的小人,但也有人認為他是一個情深義重的人,莫衷一是。
C.電影《祝?!穼︳斞赶壬耐≌f作了這樣一處改編:當祥林嫂捐了門檻但仍然被禁止參與祝福時,她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廟,怒砍門檻。
D.白居易《長恨歌》對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故事,既有同情也有批判,陳鴻也根據(jù)這一事件創(chuàng)作出《長恨歌傳》,“亦欲懲尤物,窒亂階,垂于將來者也”。
(4)文章第⑥段中說:“從《離騷》到《紅樓夢》,最偉大作品的背后,也都埋藏著‘二律背反’的兩難。”請從《離騷》《紅樓夢》中選擇一部作品,任舉一例簡要分析其中的“兩難”。
(5)作者是如何證明偉大作品中都存在兩難結(jié)構(gòu)的?請根據(jù)文本概括。

【答案】C;A;D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quán)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9/4 7:0:9組卷:7引用:6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這些年所講述的中國故事中,普遍存在著兩個誤區(qū)。一是在講故事的藝術(shù)上,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們一味求新,普遍學西方,但如何對待中國自身的敘事資源,如何在故事中建構(gòu)起中國風格、中國語體的文化自覺還不明顯,二是中國小說迷戀凡俗人生、小事已經(jīng)多年了,這種寫作潮流,最初起源于對一種宏大敘事的反抗,然而,反抗的同時,伴隨而生的也是一種精神的潰敗——小說被日益簡化為欲望的旗幟,縮小為一己之私,它的直接代價是把人格的光輝抹平,人生開始匍匐在地面上,并逐漸失去了站立起來的精神脊梁。
          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中國故事的精神呢?我以為,最重要的是要公正地對待歷史和生活。只看到生活的陰暗面,只挖掘人的欲望和隱私,而不能以公正的眼光對待人、對待歷史,并試圖在理解中出示自己的同情心,這樣的寫作很難在精神上說服讀者。因為沒有整體的歷史感,不能以寬廣的眼界看世界,作家的精神就很容易陷于偏狹、執(zhí)拗,難有溫潤之意。這令我想起錢穆在《國史大綱》一書的開頭所說的,他勸告我們要對本國的歷史略有所知:“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將我們自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于古人”。錢穆所提倡的對歷史要持一種“溫情與敬意”的態(tài)度,既是他的自況之語,也是他研究歷史的一片苦心。文學寫作何嘗不是如此?作家對生活既要描繪、批判,也要懷有溫情和敬意,這樣才能獲得公正地理解人和世界的立場。可是,“偏激的虛無主義”在作家那里一直大有市場,所以,很多作家把現(xiàn)代生活普遍簡化為欲望的場景,或者在寫作中單一地描寫精神的屈服感,無法寫出一種讓人性得以站立起來的姿勢,寫作的路子越走越窄,靈魂的面貌也越來越陰沉,慢慢地,文學就失去了影響人心的正面力量。
          精神視野的殘缺,很容易使作家沉陷于一己之私,而無法在作品中展示更廣闊的人生、更高遠的想象。而好的小說,不僅要寫人世,還要寫人世里有天道,有高遠的心靈,有渴望實現(xiàn)的希望和夢想。有了這些,人世才堪稱可珍重的人世。中國不少當代小說慣于寫黑暗的心,寫欲望的景觀,寫速朽的物質(zhì)快樂,唯獨寫不出那種值得珍重的人世——為何寫不出“可珍重的人世“?因為在作家們的視野里,早已沒有多少值得珍重的事物了。他們可以把惡寫得尖銳,把黑暗寫得驚心動跳,把欲望寫得熾熱而狂放,但我們何曾見到幾個作家能寫出一顆善的、溫暖的,充滿力量的心靈?那些讀起來令人心驚肉跳的欲望故事中,有幾個寫到了靈魂深處不可和解的沖突?為現(xiàn)代人的靈魂破敗所震動,被尋找靈魂的出路問題折磨的作家,那就更少了。
          很多小說都成了無關(guān)痛癢的竊竊私語,或者成了一種供人娛樂的膚淺讀物,它不僅不探究存在的可能性,甚至拒絕說出任何一種有痛感的經(jīng)驗。作家們只要一開始講故事,馬上就被欲望敘事扼制,根本無法掙脫出來去關(guān)心欲望背后的心靈跋涉,或者探索人類靈魂中那些困境。
          欲望敘事的特征是,一切的問題最后都可以獲得解決的方案,也就是獲得俗世意義上的和解;唯獨靈魂敘事,它是沒有答案的,或者說它在俗世層面是沒有答案的——文學就是探究那些過去未能解答、今日不能解答、以后或許也永遠不能解答的疑難,因為這些是靈魂的荒原,是每一個人的生存都無法回避的根本提問。只有勇敢面對這樣的根本提問,人才有可能成為內(nèi)在的人,文學才能稱之為尋找靈魂的文學,木心說:“五四以來,許多文學作品之所以不成熟,原因是作者的‘人’沒有成熟?!贝_實,作家如果沒有完成精神成人,文學所刻畫出來的靈魂就肯定是單薄的。
          當下時代,寫作門檻已越來越低,各種方式流行的中國故事實在太多了,有些是滿足于讀者一種閱讀的趣味,有些是消費性寫作潮流的產(chǎn)物,但最值得倡揚的,還是完成了一種精神的那些中國故事。畢竟,一味地展示欲望細節(jié)、書寫身體經(jīng)驗、玩味一種竊竊私語的人生,早已不再是寫作勇氣的象征;相反,那些能在廢墟中將潰敗的人性重新建立起來的寫作,才是有靈魂的、值得敬重的寫作。我相信后者才是中國文學精神流轉(zhuǎn)的大勢。要講好中國故事,必須看到這一精神大勢的變化,也唯有如此,在中國故事中所創(chuàng)造的中國形象,才是健全的、成熟的、真正有中國氣派的。
    (摘編自謝有顧《如何完成中國故事的精神》)
    (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在藝術(shù)上一味求新,缺乏中國特色,在內(nèi)容選擇上過于狹隘,缺少人格的光輝,是這些年中國故事講述時的普遍誤區(qū)。
    B.作家要對生活抱有“溫情與敬意”、也要描繪、批判,避免沉陷于一己之私,這樣才是寬廣的視野,才能展示更廣闊的人生。
    C.文學失去了影響人心的正面力量是因為很多作家把現(xiàn)代生活普遍簡化為欲望的場景,或者在寫作中描寫了精神的屈服感。
    D.中國當代小說不寫值得珍重的人世,而寫黑暗的心、欲望的景觀、速朽的物質(zhì)快樂,因為在作家們的視野里,已經(jīng)沒有多少值得珍重的事物了。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講故事的人應該認真思考如何以中國特色的藝術(shù)形式回應我們所處的時代,真正把握時代的潮流,直面人生的諸多難題。
    B.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可以寫出人性的善良、人世的溫暖,傳達出人們美好的希望和夢想,通向深微的人心。
    C.如果一部文學作品的形象是豐富和復雜的,能帶給讀者痛感經(jīng)驗,那么就意味著該作家跳出了膚淺,完成了精神的成熟。
    D.重塑作家的靈魂,讓其具有公正地對待歷史和生活的眼光,才可能出現(xiàn)有靈魂的、值得敬重的寫作,才可能講出中國故事的風骨。
    (3)下列選項,最能準確概括原文主要觀點的一項是
     

    A.講故事的人以公正的眼光對待人、對待歷史、對待生活,才能講好中國故事。
    B.缺乏高遠的心靈和希望、夢想,精神視野殘缺,就無法講好中國故事。
    C.講故事的人要突破欲望敘事的扼制,上升為靈魂敘事,這樣才能講好中國故事。
    D.在廢墟中將潰敗的人性重新建立起來的寫作,才是有靈魂,值得敬重的寫作。
    (4)請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為“欲望敘事”下一個定義。
    (5)請簡要梳理本文的論述思路。

    發(fā)布:2024/11/17 15:30:2組卷:10引用:3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中華是禮儀之邦,禮是中國文化之心。流傳至今的儒家“十三經(jīng)”中有三部禮學經(jīng)典,習稱“三禮”,一部是《儀禮》,記述周代冠、婚、喪、祭諸禮的儀式;另一部是《周禮》,記載理想國的官制體系;還有一部就是《禮記》,是孔門七十子后學闡發(fā)禮義的文集,凡四十九篇,雖以思想雋永、說理宏通見長,但亦不乏細節(jié)描述?!抖Y記》全書主要有語錄、條記、議論等形式,內(nèi)容貼近生活,文字相對淺近。
          今人讀《禮記》,至少可以收獲禮儀規(guī)范。禮在社會生活層面屬于行為規(guī)范,因而具有鮮明的可操作性的特點?!抖Y記》記載了許多言談舉止方面的細節(jié),盡管時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內(nèi)容依然可以繼承。例如《禮記》提到禮儀場合中的儀容儀態(tài)時說,“足容重”,步履要穩(wěn)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視;“口容止”,嘴形靜止不妄動;“聲容靜”,不咳嗽、打噴嚏,噦咳;“頭容直”,頭部正直,不左右傾斜;“氣容肅”,不喘大氣;“色容莊”,神色莊重?!抖Y記》還提及各種禮儀禁忌,如”毋嗷應”,不要用號呼之聲回應對方的呼喚;“毋怠荒”,體態(tài)要整肅,不可懈??;“坐毋箕”,坐著,不可將雙腿向兩側(cè)張開;“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將裳的下擺向上撩起。這些都是文明時代民眾必備的知識。
          如何得體地訪客、與尊長相處,也是《禮記》多次談到的內(nèi)容?!抖Y記》說:“將上堂,聲必揚。戶外有二屨,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拜訪他人,即將上堂時,要抬高說話聲,旨在使室內(nèi)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準備。如果房門口有兩雙鞋,房內(nèi)的說話聲清晰可聞,就可以進去;如果說話聲聽不到,說明他們的談論比較私密,此時不可貿(mào)然進入?!抖Y記》還說“毋側(cè)聽”,就是不要耳朵貼墻偷聽別人談話,這樣做很不道德,可見古人把尊重他人隱私作為做人的原則。
    《禮記》還屢屢談及在尊長身旁陪坐時的注意事項,如:“長者不及,毋傀言”,長者還沒有談及的話題,不要插嘴;“正爾容,聽必恭”,聽長者說話,要端正容貌,虛心恭聽;“毋剿說,毋雷同”,自己發(fā)言時,要表達主見,不要總是襲用別人的說法,處處與人雷同?!抖Y記》還說,在先生身旁陪坐,“先生問焉,終則對”,先生有所詢問,要等先生說完后再回話,搶答是失禮的行為。“請業(yè)則起,請益則起”,向先生請教學業(yè),或者沒聽懂,希望先生再說一遍(請益),都要起身,不能坐著,以示尊師重道。
    《禮記》中有許多格言,立意深刻,堪稱人生準則,是引領(lǐng)人們修身進德、勉為君子的指南,而又朗朗上口,讀之令人眼睛一亮,足以銘之左右,終身拳拳服膺。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禮”是內(nèi)涵最大的概念,相當于西方人所說的“文化”,體系相當龐大,許多人對此不能理解,如果你讀過《禮記》,就不會再有疑慮。若逐篇細讀,如在綱,有條不紊,有助于從源頭上把握中國文化體系。
    (1)下列關(guān)于《禮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禮記》是流傳至今的儒家“十三經(jīng)”中的三部禮學經(jīng)典之一,另外兩部,分別是《儀禮》和《周禮》。
    B.《禮記》是一部闡發(fā)禮義的文集,總共有四十九篇,并非一人創(chuàng)作,而是孔門七十子后學的集體創(chuàng)作。
    C.《禮記》一書思想內(nèi)容雋永,說理宏通但不都是抽象枯燥空洞的議論,其中亦不乏具體的細節(jié)描述。
    D.《禮記》全書都采用分條記述的語錄體形式,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內(nèi)容貼近生活,語言相對淺近。
    (2)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禮記》對人們的手、足、目、口、頭、聲等各方面的儀容儀態(tài)都有詳細而嚴格的要求,要求人們在禮儀場合要做到言行舉止端莊文明。
    B.按《禮記》的要求,拜訪客人要有禮貌,不能貿(mào)然進屋,不能偷聽別人的談話,要尊重他人的隱私,這些做人的原則在當今仍有指導意義。
    C.《禮記》鼓勵人們發(fā)言要有主見,“毋剿說,毋雷同”,意即不要襲用別人的說法,觀點不能與人雷同,提倡獨立思考,發(fā)揚創(chuàng)新精神。
    D.《禮記》要求對尊長要謙恭尊重,聽師長講話要有耐心,不要隨意插話,而且還要神態(tài)恭敬,請教尊長問題要起身,以示尊師重道。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雖然時代不同了,我們讀《禮記》仍可學到一些社會生活中基本的行為規(guī)范,這些行為規(guī)范具有鮮明的可操作性。
    B.讀《禮記》我們可學到許多為人處世之道,以及待人接物應注意的事項,例如怎樣在尊長旁陪坐,如何得體訪客等。
    C.讀《禮記》可以學到許多讓人受益終生的格言,這些格言立意深刻,引領(lǐng)人們修身進德,勉為君子,堪稱人生準則。
    D.讀過《禮記》,就會發(fā)現(xiàn)“禮”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一個內(nèi)涵最大的概念,就能夠從源頭上把握龐大的中國文化體系。

    發(fā)布:2024/11/17 15:30:2組卷:7引用:6難度:0.6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我決不敢反對文字下鄉(xiāng)的運動,可是如果說不識字就是愚,我心里總難甘服?!坝蕖比绻侵橇Φ牟蛔慊蛉毕?,識字不識字并非愚不愚的標準。智力是學習的能力。如果一個人沒有機會學習,不論他有沒有學習的能力還是學不到什么的。
          鄉(xiāng)土社會的一個特點就是這種社會的人是在熟人里長大的。用另一句話來說,他們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見面的。在社會學上我們稱之“面對面的社群”。歸有光的《項脊軒志》里說,他日常接觸的老是那些人,所以日子久了可以用腳聲來辨別來者是誰。在“面對面的社群”里甚至可以不必見面而知道對方是誰。我們自己雖說是已經(jīng)多少在現(xiàn)代都市里住過一時了,但是一不留心,鄉(xiāng)土社會里所養(yǎng)成的習慣還是支配著我們。你不妨試一試,如果有人在你門上敲著要進來,你問“誰呀!”門外的人十之八九回答你一個大聲的“我”。這是說,你得用聲氣辨人。在“面對面的社群”里二起生活的人是不必通名報姓的。很少太太會在門外用姓名來回答丈夫的發(fā)問。
    “貴姓大名”是因為我們不熟悉而用的。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聲、聲氣、甚至氣味,都可以是足夠的“報名”。我們社交上姓名的不常上口也就表示了我們原本是在熟人中生活的,是個鄉(xiāng)土社會。于是在熟人中,我們話也少了,我們“眉目傳情”,我們拋開了比較間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會意了。所以在鄉(xiāng)土社會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連語言都并不是傳達情意的唯一象征體系。
          文字發(fā)生之初是“結(jié)繩記事”,需要結(jié)繩來記事是因為在空間和時間中人和人的接觸發(fā)生了阻礙,我們不能當面講話,才需要找一些東西來代話。在廣西的瑤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人送一枚銅錢到別的部落里去,對方接到了這記號,立刻派人來救。這是“文字”,一種雙方約好代表一種意義的記號。如果是面對面可以直接說話時,這種被預先約好的意義所拘束的記號,不但多余,而且有時會詞不達意引起誤會的。在十多年前,青年們談戀愛,受著直接社交的限制,通行著寫情書,很多悲劇是因情書的誤會而發(fā)生的。有這種經(jīng)驗的人必能痛悉文字的限制。
          文字所能傳的情、達的意是不完全的。這不完全是出于“間接接觸”的原因。我們所要傳達的情意是和當時當?shù)氐耐饩窒嗯浜系摹D阌梦淖职旬敃r當?shù)氐那橐庥浟讼聛?,如果在異時異地的圜局中去看,所會引起的反應很難盡合于當時當?shù)氐泥骶种锌赡芤鸬姆磻?。文字作為傳情達意的工具常有這個無可補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時,我們要講究文法,講究藝術(shù)。文法和藝術(shù)就在減少文字的“走樣”。
          在說話時,我們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說話時沒有文法,而是因為我們有著很多輔助表情來補充傳達情意的作用。我們可以用手指指著自己而在話里吃去一個我字。在寫作時卻不能如此。于是我們得盡量依著文法去寫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詞難免引起人家的誤會,所以不好。說話時我們?nèi)绻昧送暾木渥?,不但顯得迂闊,而且可笑。這是從書本上學外國語的人常會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間接的說話,而且是個不太完善的工具。當我們有了電話、廣播的時候,書信文告的地位已經(jīng)大受影響。等到傳真的技術(shù)發(fā)達之后,是否還用得到文字,是很成問題的。
          這樣說來,在鄉(xiāng)土社會里不用文字絕不能說是“愚”的表現(xiàn)了。
    (摘編自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文字下鄉(xiāng)》)(1)下列關(guān)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人們受到了時間和空間的阻隔,不能面對面交流,于是產(chǎn)生了傳遞信息的文字。
    B.面對面的交流比起文字交流有太多的優(yōu)勢,因此,鄉(xiāng)土社會其實是不需要文字的。
    C.廣西的瑤山里用以傳遞信息的“銅錢”其實就是中國最早的文字,代表了中國的文字文明。
    D.電話使人與人沒有了距離,因此,打電話也可以像面對面交流一樣不在意文法。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guān)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論述了在鄉(xiāng)土社會里不用文字絕不能說是“愚”,而是沒有學習文字的機會和需要。
    B.文章通篇都在論述說話與文字的優(yōu)劣,所以對比論證是本篇文章最突出的論證方法。
    C.文章在論述時,舉一些經(jīng)常見到的習以為常的例子,更能引起讀者的認同。
    D.本文首尾照應,論證結(jié)構(gòu)清晰完整,議論語言平易淺顯,絲毫沒有學術(shù)文章的艱澀難懂。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歸有光的《項脊軒志》里說可以用腳聲來辨別來者是誰,這從側(cè)面說明歸有光是生活在農(nóng)村的。
    B.在“面對面的社群”里不僅不需要見面就知道對方是誰,甚至不需要語言就知道對方意圖。
    C.最初的“文字”就是一種雙方約好的代表一種意義的記號,但這種記號在交流使用中存在一定缺陷。
    D.文字的傳情達意既受“間接接觸”的限制,也受具體的時間、地點、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的限制。

    發(fā)布:2024/11/18 1:30:2組卷:19引用:2難度:0.6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4.8.2  |  隱私協(xié)議      第三方SDK     用戶服務條款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出版物經(jīng)營許可證網(wǎng)站地圖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