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于教,優(yōu)于學
旗下產品
校本題庫
菁優(yōu)備課
開放平臺
菁優(yōu)測評
菁優(yōu)公式
小優(yōu)同學
菁優(yōu)App
數字備考
充值服務
試卷征集
申請校本題庫
智能組卷
錯題庫
五大核心功能
組卷功能
資源共享
在線作業(yè)
在線測評
試卷加工
游客模式
登錄
試題
試題
試卷
課件
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高中語文
小學
數學
語文
英語
奧數
科學
道德與法治
初中
數學
物理
化學
生物
地理
語文
英語
道德與法治
歷史
科學
信息技術
高中
數學
物理
化學
生物
地理
語文
英語
政治
歷史
信息
通用
中職
數學
語文
英語
推薦
章節(jié)挑題
知識點挑題
智能挑題
收藏挑題
試卷中心
匯編專輯
細目表組卷
組卷圈
當前位置:
試題詳情
閱讀下文,完成1-6題。
“霧都”?“霾都”?
①在中國古代,霧是重要的審美意象,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無數與霧有關的詩詞佳句千古流傳;在中國大地上,也有諸多的地方以霧而著稱:新安江上的“白沙奇霧”,天柱山上的“霧潮云浪”,泰山、黃山、廬山、峨眉山沒有哪座名山不是以霧為奇絕的。
②除了這些以霧聞名的風景勝地,中國還有一座城市也以霧而著稱,這就是“霧都”重慶。大霧起時,城內山色盡消,江岸不分,整個山城進入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神秘境界,又仿佛是一幅意境悠遠、氣韻綿長的水墨山水畫卷。
③重慶多霧的原因可以從地理環(huán)境中找到解答,因為它地處四川盆地的東部,四面群山環(huán)抱,長江、嘉陵江在此交匯,空氣溫暖濕潤,地面風速很低,江水蒸發(fā)不易擴散,是霧形成的有利條件,潮濕的空氣容易達到飽和狀態(tài)而凝結成霧。
④20世紀50年代,重慶市的年平均霧日數達103天,不到四天中就有一天是霧天,而最多一年達到了 中國人有著賞霧的傳統(tǒng),在中國古代的詩詞繪畫中,霧是重要的審美意向。神秘、迷離、縹緲、空寂霧的美妙難以描摹卻令人神往??刹恢獜暮螘r起,美好而純凈的霧,離我們卻越來越遠,再難尋覓;取而代之的,變成了“霧霾”“灰霾”。那么我們常說的“霧都”中籠罩的究竟是霧還是霾?從2011年底開始,一直被公眾熱議的PM2.5和霧霾又有著怎樣的關系呢?
⑤可是,重慶幾乎每天還都是霧蒙蒙的。這又是為什么呢?過去科學認識水平不夠,誤認為是霧都。倫敦也是一樣,它工業(yè)化以后就是個‘霾都’.科學認識有個過程,我們以前認為能見度惡化都是霧造成的,其實很多情況下都是霾?!膘F失樓臺,月迷津渡——中國“霧都”重慶 重慶總是給人霧蒙蒙、模糊不清之感。但凡遙遙看去,樓宇建筑能在霧氣的纏繞下顯露出一點身形,從空中俯視,河流津渡隱約可辨的話,對于重慶人來說就已經是難得的霧氣清淺了。從抗戰(zhàn)時期開始,重慶“霧都”之名漸隆,許多重慶人也都為這個名稱而深感自豪。但你是否知道,“霧都”之稱很可能是一個美麗的誤解——“重慶由于二戰(zhàn)的軍工開發(fā)和建國后的軍工建設,一直是嚴重的‘霾都’,只是過去科學認識水平不夠,誤認為是霧都。”有科學家如是說。攝影郭鳳川 中國,神州處處是“霾都”此時,在我耳中“霧都”不再有浪漫神秘的氣息,也失去了迷離縹緲的美感,反而變成了刺耳的警報,令我憂心忡忡,思緒難安。我不由想起,近年來,似乎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城市被冠上了“霧都”的名號:2011年10月7日至9日,鄭州連續(xù)3天霧氣籠罩,9日早晨8時左右能見度更是降到僅有200米左右,被市民調侃為“宛若蓬萊仙境,鄭州成霧都”;2011年11月5日,西班牙《阿貝賽報》在文章中指出:“中國的首都正在與倫敦爭奪世界‘霧都’稱號”;2011年11月21日至27日,烏魯木齊一周7天有6天都被大霧籠罩,能見度不足100米,有的地方能見度幾乎為零,被戲稱為“西部霧都”“霧”魯木齊;在微博中以“廣州+霧都”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可以找到4萬余條的搜索結果 我特意查找了一些關于中國近50多年來霧日和霾日的變化研究,結果發(fā)現,大部分地區(qū)霧日的變化并不明顯,那么這些所謂的霧天增多了,實際上都是霾天增多。以廣州為例,吳兌認為廣州99.9%的情況是霾而不是霧;曾經有媒體報道“北京盛夏季節(jié)30℃大霧彌漫”,我們已經知道霧是低溫下飽和氣塊的標志,夏季30℃的高溫條件下,水汽很難有達到飽和的能力,出現的肯定是霾。霾和霧在一定情況下,還可以相互轉化。在穩(wěn)定的天氣條件下,排放入大氣中的污染顆粒物濃度越大,霾就會越重,此時如果水汽達到飽和,污染顆粒物就會作為凝結核形成霧滴。而霧形成之后,水汽被陽光蒸發(fā),凝結核卻仍然留在空氣里,此時霧又轉化成了霾。不知從何時起,那些被古代文人墨客反復吟誦贊美的“純粹”的霧,在現代的城市里已經漸行漸遠,籠罩在今天都市里更多的是“霾”。這些新興的中國“霧都”實際上都是“霾都”!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霾日曾經一度較多,這可能與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戰(zhàn)火和戰(zhàn)后重建有關,在大陸中部和新疆南部普遍超過了100天;在1956年到1975年間,全國的霾日數都比較少,僅四川盆地、遼寧中南部和新疆南部超過了50天;1975年以后,中國霾日明顯增加,到21世紀,大陸東部大部分地區(qū)幾乎都超過100天,而大城市區(qū)域更是超過了150天。新疆南部多霾與那里多沙塵暴有關,而其他地區(qū)霾日的變化則更多受到了人為排放的影響,和當地的經濟發(fā)展密切相關。吳兌以1951年-2005年的氣象觀測資料為依據,列出了目前中國霾日最多的幾個城市,依次為遼寧沈陽、河北邢臺、重慶市區(qū)、遼寧本溪、陜西西安、四川成都、四川遂寧、湖北老河口、新疆和田、新疆且末、新疆民豐、四川內江。這些城市,也許都可以被稱為中國的“霾都”。人人都在談論PM2.5,PM2.5到底是什么 霾會造成“霧蒙蒙”之感,是因為它降低了空氣能見度,這主要在于大氣中顆粒物的散射、吸收帶來的消光作用,而其中“貢獻”最大的當屬顆粒物的散射。顆粒物的全體家族稱為總懸浮顆粒物(TSP).按個數計算,每立方厘米的大氣中含有的顆粒物數量可能上億;按個頭計算,它們的粒徑大小可從幾個納米到100微米。顆粒物的概念對于公眾來說可能較為陌生,但它的組成部分——PM2.5則在2011年迅速躥紅,讓大家耳熟能詳:2011年底,這一由英文和數字組成的大氣環(huán)境化學專業(yè)術語入選了2011年民生專題十大流行語;2012年7月,PM2.5又和CPI(消費物價指數)一起,被收錄入第六版《現代漢語詞典》.PM2.5是指環(huán)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細粒子。按照大小個來排列,顆粒物的家族中還有PM10和PM1,即當量直徑≤10微米和1微米的粒子,它們又分別被稱為粗粒子和超細粒子。粗粒子包括揚塵、海鹽和花粉等,細粒子包括硫酸鹽、硝酸鹽、有機物等,超細粒子則包括碳顆粒等。研究發(fā)現,霾主要由PM2.5組成,其他粒徑大于2.5微米的顆粒物所占份額較小。最早,我國只監(jiān)測TSP,之后開始監(jiān)測PM10,沒有PM2.5.所以,在2011年的秋天,根據《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評定為“優(yōu)良”的空氣質量與公共的感知間產生了很大的差距。于是,中國大地上掀起了一場圍繞著PM2.5的風暴:官方忙于辟謠和科普,NGO(非政府組織)積極開展“我為祖國測空氣”的民間行動,媒體進行著鋪天蓋地的報道,公眾瘋狂搶購口罩和家用空氣凈化器。PM2.5受到如此重視不僅僅因為它是灰霾的元兇,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極大。在人體中,PM10集中于喉部和鼻內,通過打噴嚏、咳嗽和流鼻涕得以消除;10-2.5微米的顆粒物停留于氣管;PM2.5則會深入肺部。在灰霾天,一些醫(yī)院科室的門診量會大大增加。北京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潘小川教授曾做過一個調研,PM2.5超標后,濃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醫(yī)院心血管系統(tǒng)的急診及死亡要增加1-6%或7%,高血壓病的急診要增加5%.吳兌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大氣環(huán)境》上發(fā)表了一篇論文,認為近30年,我國肺癌發(fā)病率增長了4倍,與灰霾天增加曲線基本吻合。長期暴露在細粒子(PM2.5)污染環(huán)境中,七八年以后因罹患肺癌而死亡的風險,就越來越高。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將PM2.5加入國家標準的國家,這源于兩個經典的前瞻性研究,即哈佛六城市和美國癌癥協會的研究。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東部六個城市,哈佛大學對8000多居民十多年的跟蹤觀測發(fā)現,死亡率與空氣中PM10和PM2.5等顆粒物的濃度有關。此后,研究者和癌癥協會的研究發(fā)現,根據50萬美國人死亡原因風險的數據,空氣中PM2.5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心血管和肺癌死亡率分別上升6%和8%.研究結果引起了強烈反響,
⑥氣象學上對霧的定義是: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成大量懸浮在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導致水平能見度低于1公里的天氣現象。這種解釋較為生澀,霧還有一種充滿詩意的形象解讀:“云是飄在天上的霧,霧是落在地上的云?!膘F和云可以說是一母同胞,它們的形成都需要相同的條件:一是空氣中的水汽達到過飽和,二是空氣中有凝結核。過量的水汽與空氣中的凝結核結合在一起,或者水分子本身相互黏結形成水滴或冰晶,它們懸浮在高空被稱為云,如果懸浮在近地面的空氣層里,就形成了霧。霧具有天氣指示的意義,往往與特定的天氣系統(tǒng)相聯系,從古至今都流傳著許多有關霧與天氣的諺語,比方說“十霧九晴”“霧得開,三天晴,霧不開,冷死人”“大霧不過晌,過晌聽雨響”。
⑦那么霾又是什么呢?在中國古籍《爾雅?釋天》中對霾的解釋是“風而雨土曰霾”。古人的“霾”泛指了今天的“揚沙”“塵卷風”“沙塵暴”“浮塵”等天氣現象,在當時的山西、陜西、河南和河北地區(qū)這樣的霾并不少見。而我國對于灰霾的科學定義卻只能追溯到十年前:2002 年,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青年科學家首次將國外文獻中的“Gray Haze”直譯為“灰霾”。
“大量極細微的干塵粒等均勻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于10公里的空氣普遍渾濁現象,霾使遠處光亮物體微帶黃、紅色,使黑暗物體微帶藍色?!?/bdo>這是中國氣象局《地面氣象觀測規(guī)范》中對“霾”的定義。
⑧霾和霧在一定情況下,還可以相互轉化。在穩(wěn)定的天氣條件下,排放入大氣中的污染顆粒物濃度越大,霾就會越重,此時如果水汽達到飽和,污染顆粒物就會作為凝結核形成霧滴。而霧形成之后,水汽被陽光蒸發(fā),凝結核 卻仍然留在空氣里,此時霧又轉化成了霾。
⑨霧的形成需要借助大氣中的懸浮物作為凝結核,而2001年重慶氣象研究人員進行的外場實地觀測發(fā)現,重慶市主城區(qū)單位體積大氣中包含的懸浮物數量比1990年的觀測值平均增加了過去科學認識水平不夠,誤認為是霧都。倫敦也是一樣,它工業(yè)化以后就是個‘霾都’.科學認識有個過程,我們以前認為能見度惡化都是霧造成的,其實很多情況下都是霾?!膘F失樓臺,月迷津渡——中國“霧都”重慶 重慶總是給人霧蒙蒙、模糊不清之感。但凡遙遙看去,樓宇建筑能在霧氣的纏繞下顯露出一點身形,從空中俯視,河流津渡隱約可辨的話,對于重慶人來說就已經是難得的霧氣清淺了。那些被古代文人墨客反復吟誦贊美的“純粹”的霧,在現代的城市里已經漸行漸遠,籠罩在今天都市里更多的是“霾”。不知從何時起,“霧都”已變成“霾都”!
(《中國國家地理》2012年11月)
(1)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B
B
A.中國名山全都以霧為奇絕,一些城市也以霧著稱。
B.重慶多霧是因為潮濕空氣不易散發(fā)且飽和所致。
C.云和霧在空氣層所處位置相同,都能指示天氣。
D.霧和霾形成的條件不同,互相轉化的條件相同。
(2)根據文意,下列關于中國的“霾都”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D
D
A.中國經濟和工業(yè)較發(fā)達地區(qū),霾日變化都呈增長趨勢,短期內恐怕很難改變。
B.隨著對霧霾認識的逐漸深入,人們意識到中國新興的“霧都”實際都是“霾都”。
C.重慶從二戰(zhàn)到建國后一直是軍工生產的重地,實質早已是污染嚴重的“霾都”。
D.新增的各地“霾都”都處于盆地之中,周圍群山環(huán)繞,潮濕空氣不容易擴散。
(3)下列現象與霾的形成無關的一項是
C
C
A.2014年APEC會議期間,北京200多萬車輛停駛等措施的執(zhí)行使其天空呈“APEC藍”。
B.1975年以后,中國大部分地區(qū)經濟迅速發(fā)展,人為排放量增加,中國霾日明顯增加。
C.云南蘭坪有個神奇的湖泊,天氣變化的時候,一條白龍似的水霧從湖面盤旋升起。
D.曾有報道“北京盛夏季節(jié)30℃大霧彌漫”,實際上高溫條件下出現的不可能是霧。
(4)根據文意,“霧”和“霾”的區(qū)別主要體現在哪三個方面?請分點概述。
【考點】
內容的理解和分析
.
【答案】
B;D;C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當前模式為游客模式,
立即登錄
查看試卷全部內容及下載
發(fā)布:2024/11/1 8:0:2
組卷:5
難度:0.7
相似題
1.
閱讀下面的現代文,完成下列各題。
溫暖的藍光
戴維?費爾津
在19世紀末,特別是在法國,元素鈾的性質給原子不可分的觀念帶來了質疑。享利?貝克瑞爾是持有這種質疑的人之一。他發(fā)現鈾似乎在發(fā)射某種射線,繼而決心弄清楚輻射出來的到底是什么。他從一開始就相信太陽光攜帶著能量,并能使照相底片感光(當時剛剛發(fā)明了攝影術)。貝克瑞爾用厚的黑紙把一張沒有曝光的底片包起來,再小心翼翼地把幾塊晶體鈾鹽放在黑紙包的上面,因為適逢天氣轉陰,他決定把實驗推遲幾天。幾天后當他回到暗室打開紙包,卻發(fā)現底片上的接近鈾晶體的位置出現了黑影,其效果就如同發(fā)生了曝光一樣。這無疑是鈾晶體發(fā)出的輻射所導致的結果。
在貝克瑞爾的時代,科學家們已經能用測量電流強度的辦法來測量各種形式的功率和能量。在巴黎,瑪麗亞?居里和皮埃爾?居里夫婦決定設計一個實驗來測量貝克瑞爾所發(fā)現的來自鈾的輻射的強度。他們已經了解到,沿著它在空氣中傳播的軌跡,鈾的輻射具有導電的性能。于是他們對一個放置鈾樣品的金屬板充以電荷,然后測試鈾的輻射是否能把電荷傳遞到放置在它的正上方的另一個金屬板上。而像金和銅等別的金屬是不會具有這種性能的。實驗結果顯示來自軸的輻射的確能使空氣具有導電的能力。
經過仔細、反復地實驗,居里夫婦測量出了鈾輻射能量的微小變化。這是他們的不朽功績。接著他們發(fā)現了一些不同尋常的現象。他們提取鈾的原材料是瀝青鈾礦??紤]到雜質的原因。他們原先估計只能測量到微弱的電流。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們所測量到的電流比以前使用純鈾做實驗時得到的電流強度要大得多。對這一現象只有一種可能的解釋,即在瀝青鈾礦中含有一種與鈾不同的新元素。它能產生比鈾的輻射更強的輻射。現在面臨的一個挑戰(zhàn)是,怎樣把這種新的未知元素分離出來。
為了把瀝青鈾礦的成分分離出來。居里夫婦進行了艱苦的工作。他們使用了所有的傳統(tǒng)化學方法,包括加熱和溶解。在每一個階段他們都要弄清楚分離出來的物質是什么。他們燃燒這些物質。用衍射方法得到物質的光譜。然后觀察在光譜中能得到怎樣的夫瑯和費線,如果他們發(fā)現了全新的光譜圖樣,就進而分析這是不是新元素的光譜,實際上,他們在瀝青鈾礦中發(fā)現了除鈾以外的兩種新的放射性元素,一種是釙,另一種是鐳。
第二種元素鐳幾乎是人皆盡知而且難忘的。在化學中它具有無可懷疑的重要性,居里夫婦計算出了它的原子量,正好填補了門捷列夫留下的未知元素造成的在元素周期表上的一個空缺位置。它也受到了一般公眾的關注,即使是最不具備科學素養(yǎng)的人也很容易理解鐳的輻射是能量的一種形式。居里夫婦分離出了少量純凈的鐳,它在夜間的實驗室中閃閃發(fā)光。這種美麗的藍色光被認為是有益的和奇妙的光芒。是一種可以用來治療疾病和用作裝飾的關好的光芒。有一位在巴黎女神游樂廳表演的女舞蹈演員。甚至請求居里夫婦給她提供一件覆蓋著鐳的舞服。好讓她在黑暗中翩翩起舞。當時還沒有認識|到鐳的放射性輻射對人體是非常有害的。居里夫婦二人的去世都被證實是與他們暴露在鐳的輻射之中有關。不管怎樣,從鐳的原子中輻射出來數量客觀的能量是千真萬確的,這能量所攜帶的熱和光使當時許許多多的人(包括一些科學家)著迷和傾倒
.(選自《霍金的宇宙》,有刪改)
(1)關于鐳的發(fā)現過程,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貝克瑞爾發(fā)現沒有曝光的底片被鈾鹽感光了。
B.居里夫婦設計了一個實驗來測量鈾輻射能量的微小變化。
C.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只留下鐳這個未知元素的空缺。
D.居里夫婦從瀝青鈾礦中分離出了鈾、釙和鐳。
(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在實驗中,居里夫婦從輻射能量的變大,推測鈾礦中可能含有新元素。
B.居里夫婦分離出了少量純凈的鐳,用作實驗室的照明。
C.鐳的藍光在當時被認為是可以治病的,還具有某種裝飾作用。
D.鐳的輻射損害了居里夫婦的健康,可見當時的科學家對輻射的危害認識不足。
(3)下列對標題“溫暖的藍光”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鐳能夠放出電光。 B.鐳具有輻射能量的特征。
C.鐳的發(fā)現給科學界帶來鼓舞與振奮。 D.鐳的發(fā)現引起了公眾的關注和期待。
發(fā)布:2024/10/26 17:0:2
組卷:1
難度:0.7
解析
2.
文一
經過3.6億年的進化,為了適應復雜多變的自然環(huán)境,種子在母株上成熟并脫落時,絕大多數獲得了忍耐干燥的能力。我們都知道很多農作物種子需要貯藏過冬,來年春天木能播種。不過,有人可能不知道,自然界有些種子需要經歷一次寒潮或大火,甚至需要經過動物消化道之后才能萌發(fā);有些種子在土地中埋藏數十年都不萌發(fā),而一旦遇到合適的條件,就會破土而出。上述情況,都與種子的休眠習性相關。
休眠是植物在漫長的系統(tǒng)發(fā)育過程中獲得的一種抵抗不良環(huán)境的適應性。種子本身沒有完全完成生理成熟或存在著發(fā)芽的障礙,即使遇到合適的外部條件也不萌發(fā),叫做自然休眠。種子已經具備發(fā)芽的能力,但是由于環(huán)境達不到種子萌發(fā)所必須的條件,種子被迫處于靜止狀態(tài),叫做強迫休眠。種子處于休眠狀態(tài)時,新陳代謝十分緩慢,因此可以較長時間地保持種子生活力,并在外界條件適宜時萌發(fā)。休眠是植物尋求最佳萌發(fā)時間、調節(jié)分布空間、保證后代存活率的生存策略。
由于種子具有會休眠、體積小、易保藏等特點,種質(子)庫應運而生。目前,全世界已建成種質(子)庫約1750座,共收集保存約740多萬份植物種質資源,其中包括大量的珍稀瀕危植物、地區(qū)特有植物、重要經濟植物、重要農作物和重要農作物野生近緣植物的種子。建立種質(子)庫對于維持生態(tài)平衡、保護物種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就地保護是保護植物多樣性的主要手段。但是,自然災害和人為活動,使得生活在保護區(qū)內的物種仍然面臨著較大的生存壓力。另外,通過植物園、種質圃等遷地保護措施來保護珍稀瀕危植物,還需要摸索相關的栽培、引種、馴化等技術。而建立種質(子)庫則有效地降低了就地保護的潛在風險和遷地保護的技術難度,有利于長期、高效、安全、便捷地保護植物多樣性。據測算,小麥種子在-20℃的冷庫中可以保存好幾千年,而棉花的種子甚至可以保存上萬年!種子體積相對較小、質量較輕,就單位面積保存的物種數量而言,種質(子)庫遠遠超過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亞馬孫河流域。不過,由于不同物種的種子具有不同的休眠特性,種質(子)壽命長短不一,對保存條件的要求也不盡相同,科學家必須定期將它們喚醒、檢測,甚至需要重新加以栽培、因此種質(子)庫的建設也是一項復雜而昂貴的工程。
(1)下列與種子的休眠習性不相關的一頂是
A.種子在母株上生長成熟之后脫落
B.種子可以儲藏-冬來年春天播種
C.種子經過動物的消化道之后萌發(fā)
D.種子在泥土中埋藏數十年才萌發(fā)
(2)下列對種子休眠作用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抵抗不良環(huán)境保證后代存活率
B.淘汰存在發(fā)芽障礙的劣質種子
C.可較長時間地保持種子生活力
D.等待最佳萌發(fā)時間和萌發(fā)環(huán)境
(3)下列對建立種質(子)庫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A.建立種質(子)庫有利于保護植物多樣性
B.建立種質(子)庫比植物就地保護更安全
C.種質(子)庫儲藏比遷地種植技術難度低
D.種質(子)庫建在植物保護區(qū)有利于儲藏
文二
2010年,在中國上海舉辦的第41屆世界博覽會上,英國館獨特的外觀吸引了眾多游客的目光。據說,英國政府在眾多投標設計中選出六個方案,為表示對中國的尊重,在上海組織了一場投票,讓中國人民來決定英國館的設計。最終,年輕設計師托馬斯?赫斯維克的作品“種子圣殿”拔得頭籌。
基于“將自然融入城市”的設計理念,美國館整體設計是一個開放式的城市公園,空地被設計成“一張打開的包裝紙”,而核心展館“種子圣殿”遠遠看去,好像長著數萬根觸須的蒲公英種子。六萬根觸須在微風中輕輕搖曳,仿佛使整座建筑有了生命,極具視覺震撼力。走近看,這些“觸須”是六萬根7.5米長的有彈性的透明亞克力桿。六萬根亞克力桿的頂端鑲嵌著六萬份不同品種、形狀各異的植物種子,似乎在向游客講述著地球生命繁衍進化的故事。白天,透明的“觸須”可以將自然光線導入展館內;入夜,“觸須”頂端的彩色光源組成變幻莫測的色帶和圖案,令這座“種子圣殿”活力四射。整座建筑寓意是英國人民翻越千山萬水來到中國,將一座“種子圣殿”作為禮物送給上海世博會,也將友誼和綠色環(huán)保的理念傳播到世界各地。
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強調了人與城市環(huán)境之間的互動關系提醒人們銘記自己民族的文化歷史,實現城市發(fā)展背景下的社會融合。托馬斯?赫斯維克將英國館的設計變成一種敘事形式,游客參觀“種子圣殿”之后,將走進一條被稱為植物河”的走廊,這里有空氣凈化植物白鶴芋,節(jié)能植物五葉地錦,藥用植物薰衣草,食用植物生菜,生物燃料植物蓖麻,水土保持植物多彩須芒草,抗污染植物桃葉珊瑚等,還有八種未來植物的模型。所有設計栩栩如生地講述了綠色、環(huán)保、低碳的城市建設理念,展現了自然與植物多樣性如何鑄就城市生活的未來。據說,建造英國館的種子來自于英國基尤千年種子銀行。這所位于英格蘭南部的種子銀行是世界上最大的種子銀行之一,儲存了世界上10%的開花植物的花粉和種子。這些花粉和種子均被儲存在零下20度的地下室,以保持其活性。
世博會結束后,英國館拆下來的六萬份“種子”,有的贈給英國皇家植物園,有的贈給中國昆明植物研究所野生種子資源庫,有的贈給中國的學校,還有的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慈善拍賣,被世界各地網友收藏。
(4)對“種子圣殿”在投票中拔得頭籌原因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A.展館的外觀像蒲公英種子且具有美好寓意
B.六萬根種子桿隨風搖曳的設計極具震撼力
C.英國政府想將這座“種子圣殿”贈給中國
D.生動體現世博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5)下列對于“將自然融入城市”設計理念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建筑物上的種子桿似乎在講述著地球生命繁衍進化的故事
B.植物河走廊的設計向觀眾強調保護植物多樣性的重大意義
C.英國館的整個設計生動地展現了綠色環(huán)保的城市建設理念
D.種子圣殿意在展示英國基尤千年種子銀行收藏的種子數量
(6)下列關于展館“蒲公英”外觀設計的分析,符合文意的是
A.外觀形象與“種子圣殿”主題契合
B.提醒人們銘記自己民族的文化歷史
C.組成蒲公英的種子桿可以分散收藏
D.將友誼和環(huán)保的理念傳播到全世界
(7)某網絡購物平臺將于×年×月×日,拍賣上海世博會英國館“種子圣殿”上拆下來的一萬份“種子”。拍賣前,需要制作一個網頁預告宣傳這一拍賣收藏活動。請你結合【文一】和【文二】的相關內容,為該網頁寫一段介紹“種子”來歷、含義和收藏意義的文字。要求:敘述簡明,適當抒情,200-300字。
發(fā)布:2024/10/31 8:0:1
組卷:7
引用:1
難度:0.5
解析
3.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霧霾天氣是一種重要的城市氣象災害。大范圍霧霾天氣主要出現在冷空氣較弱和水汽條件較好的大尺度大氣環(huán)流形勢下,近地面低空為靜風或微風。由于霧霾天氣的濕度較高,水汽較大,霧滴提供了吸附和反應所需的場所,加速了反應性氣態(tài)污染物向液態(tài)顆粒物成分的轉化,同時顆粒物也容易作為凝結核加速霧霾的生成,兩者相互作用,迅速形成污染。隨著冷空氣來臨,風速增強,霧霾逐漸消散。研究表明,霧霾天氣的形成和發(fā)展與氣象條件關系密切。
一次持續(xù)性的霧霾天氣過程往往具有顯著階段性特征,是一次持續(xù)時間長、階段性特征明顯的霧霾混合性天氣。持續(xù)性霧霾天氣的第一階段是霾階段,該階段PM2.5濃度增加顯著,是能見度降低的主要原因;第二階段是大霧階段,該階段迅速增大的相對濕度,是導致能見度下降的重要因素,在持續(xù)性大霧天氣的靜穩(wěn)條件下,導致PM2.5濃度累積增加;第三階段,由于北方冷空氣的入侵,大霧天氣結束??梢钥闯觯F霾過程能見度的變化和相對濕度、PM2.5濃度、溫度、風速的變化具有很好的階段性對應關系。相對濕度與能見度在整個過程中保持穩(wěn)定的負相關線性關系。由于溫度決定了相對濕度的水平,因此溫度與能見度的關系實際上反映了相對濕度與能見度的關系;而從整個過程來看,PM2.5與能見度是明顯的非線性關系,在第一階段PM2.5對能見度影響的速率要明顯高于第二階段,而在第二階段中,PM2.5對能見度的影響水平幾乎保持不變。風速與能見度是正相關的線性關系,從整體上看,風速越大能見度越好,而從風速對能見度影響的線性趨勢上看,第一階段風速對能見度的影響速率要大于第二階段風速對能見度的影響速率,第三階段能見度隨著風速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反映出風速對霧霾過程能見度的轉好有重要的作用。
以北京為例。研究發(fā)現:無論是年均水平還是月均水平,霾日都要遠遠高于霧日,說明霾天氣比霧天氣對北京的影響更為嚴重。從月際變化上來看,大霧天氣月變化十分明顯,更集中于10-12月份;而霾天氣在各月差異相對較小,除8-10月份的其他各月均有較多霾天氣出現。從空間分布來看,霧霾天氣在北京東南及城區(qū)發(fā)生頻率最高、強度最大,北京西北部霧霾發(fā)生頻率最低、強度最小。城區(qū)和東南地區(qū)是霾天氣影響最為嚴重的地區(qū),而大霧天氣雖然在東南發(fā)生頻繁,但是大霧強度在城區(qū)相對較弱,在城區(qū)的西北和西南大霧強度最大。
霧霾天氣頻繁發(fā)生,對城市大氣環(huán)境、群眾健康、交通安全、農業(yè)生產等造成的影響日益顯著,極易釀成霧霾災害。研究霧霾氣候特征和影響因素是霧霾災害風險評估的基礎性工作,對霧霾防災減災和霧霾風險防范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由于大部分嚴重的霧霾天氣一旦形成往往很難消散,此類持續(xù)性霧霾天氣對城市環(huán)境的危害往往尤其嚴重,并容易帶來較強的社會負面影響。2011年,霧霾天氣第一次入選中國十大天氣氣候事件,反映出社會公眾對霧霾天氣關注程度的進一步提高。
摘編自《霧霾天氣的影響及對策》)
(1)下列對于霧霾天氣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霧霾天氣是一種重要的城市氣象災害,霧霾頻繁發(fā)生對城市大氣環(huán)境、群眾健康、交通安全、農業(yè)生產等影響較大。
B.霧霾天氣迅速形成污染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反應性氣態(tài)污染物向液態(tài)顆粒物成分的轉化和顆粒物作為凝結核加速霧霾生成的相互作用。
C.霧霾天氣的濕度較高,水汽較大,最后的消散往往受到冷空氣入侵的影響,它的形成和發(fā)展與氣象條件的變化有密切關系。
D.霧霾天氣的大范圍出現,主要是在冷空氣較弱和水汽條件較好的大尺度大氣環(huán)流形勢下,造成近地面低空為靜風或微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從具有顯著的階段性特征的霧霾天氣過程來看,霧霾過程能見度的變化和相對濕度、PM2.5濃度、溫度、風速的變化具有很好的階段性對應關系。
B.北京的霧霾天氣有以下特點:霾日多,霧日少;霾日分散,霧日集中;霧霾天氣中,大霧在東南地區(qū)發(fā)生頻繁,但強度在城區(qū)相對較弱。
C.在持續(xù)時間長的霧霾混合性天氣的全過程中,相對濕度、溫度與能見度保持穩(wěn)定的負相關線性關系,風速與霧霾天氣能見度是正相關的線性關系。
D.在持續(xù)性霧霾天氣的整個過程中,PM2.5與能見度是明顯的非線性關系;在第二階段,PM2.5對霧霾能見度的影響水平幾乎保持不變。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霧霾天氣入選中國十大天氣氣候事件,體現了民眾關注度的提高,也反映出政府關注民生、直面問題的工作態(tài)度。
B.嚴重的霧霾天氣一旦形成,往往很難消散,對城市環(huán)境的危害很大,容易釀成霧霾災害。
C.頻發(fā)的霧霾天氣極易釀成霧霾災害,如果對它的氣候特征和影響因素進行深入研究,那么,這將對我們開展防霾治霾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D.盡管霧霾天氣在北京東南及城區(qū)發(fā)生頻率最高、強度最大,但是霧天氣和霾天氣對這些地區(qū)的影響卻有著明顯不同。
發(fā)布:2024/11/1 8:0:2
組卷:12
引用:1
難度:0.9
解析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商務合作
服務條款
走進菁優(yōu)
幫助中心
兼職招聘
意見反饋
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粵ICP備10006842號
公網安備44030502001846號
?2010-2024 jyeoo.com 版權所有
深圳市市場監(jiān)管
主體身份認證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4.8.2 |
隱私協議
第三方SDK
用戶服務條款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
網站地圖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