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東省齊魯名校高考語文二模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7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五千多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經(jīng)受住無數(shù)難以想象的風險和考驗,維系著華夏大地上各個民族的團結統(tǒng)一,屢仆而屢興、愈挫而愈勇,始終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同千百年來錘煉的“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密不可分。
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具有豐富內(nèi)涵。其中,包含了反思“時艱”的深沉憂患意識。從《周易》的“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到維新志士譚嗣同的“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這種憂患意識寄托著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包含了“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情懷。在中華民族綿延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雖然朝代不斷更迭,天下分分合合,但最后都歸于一統(tǒng),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與愛國主義“根”之深、“蒂”之固息息相關。包含了舍生取義的高尚氣節(jié)??鬃诱f“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講“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種氣節(jié)鼓舞了一代代中華兒女推動民族奮進、矢志報效祖國。包含了革故鼎新的變革精神?!爸茈m舊邦,其命維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華文明史就是一部在變革中前進的歷史。
中國是有著古老文明的泱泱大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長期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各民族共同鑄就了秦漢雄風、大唐氣象、康乾盛世的歷史。后來在世界工業(yè)革命如火如荼、人類社會發(fā)生深刻變革的時期,中國喪失了與世界同進步的歷史機遇,落到了被動挨打的境地。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西方列強在中華大地上恣意妄為,封建統(tǒng)治者孱弱無能,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英雄的中國人民始終沒有屈服,在救亡圖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爭、一次次求索,展現(xiàn)了不畏強暴、自強不息的頑強意志。
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zhàn)爭中,中國人民以錚錚鐵骨戰(zhàn)強敵、以血肉之軀筑長城、以前仆后繼赴國難,語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壯史詩,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有力捍衛(wèi)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徹底洗刷了近代以來抗擊外來侵略屢戰(zhàn)屢敗的民族恥辱!在波瀾#鬧的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中國人民志愿軍將士高舉保衛(wèi)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以“鋼少氣多”力克“鋼多氣少”,用偉大勝利向世界宣告“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面對外來侵略,中華民族憑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不畏強暴、血戰(zhàn)到底的英雄氣概,有力維護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
縱覽歷史,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為中華民族不斷前進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和不竭力量源泉。
歷史充分證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自強不息”理念,在漫長歷史進程中促進了國家統(tǒng)一和穩(wěn)定,具有永恒魅力和時代價值,需要不斷推動其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摘編自朱誠如《中華民族“大一統(tǒng)”理念的歷史傳承》)材料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出自《周易》中的乾卦《象傳》?!断髠鳌肥墙忉屫韵罅⒘x的。天行:天道。?。哼\行不息。天之運行,四時交替,晝夜更迭,歲歲年年無有止息,無有差錯,君子當效法天道之健,以自強不息。與之相應,坤卦《象傳》中有“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一說。坤卦是地理形勢的象征,“地勢坤”即地勢順,君子應效法坤地之厚德,容載萬物。
《易經(jīng)》認為:乾為馬,用馬象征天,形容自強不息,故曰“天行健”;坤為牛,用牛象征地,詮釋人的品德,故曰“地勢坤”。天的運動剛強勁健,因此,君子處世,也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fā)憤圖強,永不停息;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君子自強不息的精神表現(xiàn)了人類勇于進取、勇于開拓、勇于向自己的惰性宣戰(zhàn)的無畏氣概。在社會發(fā)展層面上,它則體現(xiàn)為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故清華大學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引為校訓。
人類社會總是在不斷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中前進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與“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之源和力量之源。
(摘編自楊立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周易》的內(nèi)容中包含古人的深沉憂患意識,這種憂患意識在后世許多仁人志士的思想和行為中也都有所體現(xiàn)。
B.世界工業(yè)革命時期,西方國家逐漸變得強大,中國喪失了歷史機遇,從而使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
C.中國人民歷經(jīng)艱苦的反抗斗爭終于趕走日本侵略者的歷史表明,中華民族是一個面對侵略永不屈服的民族。
D.中國人民志愿軍將士保衛(wèi)和平、反抗侵略,充分證明了中華民族具有不畏強暴、自強不息的頑強意志和民族品格。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與材料二都談到了“自強不息”的內(nèi)涵,不過二者論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君子自強不息的精神在社會發(fā)展層面上的體現(xiàn)。
C.中國各民族既曾共同鑄就了諸多盛世歷史,也曾在救亡圖存的道路上抗爭不屈。
D.“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出自《周易》,意義豐富,清華大學的校訓也與其相關。
(3)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辛棄疾的“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表現(xiàn)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
B.唐朝諍臣魏征的“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表現(xiàn)了反思“時艱”的深沉憂患意識。
C.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現(xiàn)了舍生取義、以身許國的高尚氣節(jié)。
D.商鞍的“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表現(xiàn)了革故鼎新的變革精神。
(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脈絡。
(5)材料一認為當今時代需要不斷推動“自強不息”理念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請結合材料闡述其理由。組卷:30引用:3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8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大車(節(jié)選)
李 檣
父親駕著他的馬車再次消失在秋日清晨的迷霧中。
父親跨坐到車轅上,揚起他那桿稱心如意的馬鞭,“駕”,父親輕喝一聲,鞭鞘會發(fā)出一聲還不至于把我們驚醒的脆響。父親的去向只有兩個方位,一個是西北,一個是東南。每年秋收后一切拾掇停當,到來年開春田野里的麥子開始吐穗期間,父親都會消失一段時間。他每次回來。母親都會說,你怎么沒死在外邊,你死到外邊去吧。
父親的馬車一度是用來販運石頭的。他把東山開采的石塊販運到我們或鄰近的村子,賣給那些需要蓋新房子的人家。打算翻蓋新房,或者為即將長大的兒子蓋婚房的人家,都會事先購買一批石頭堆砌到自家院子前。砌地基時再請來石匠,將那些大小不一棱角參差的石塊整飭成方石、條石,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形狀。
吳大伯就是父親帶到我們這個小村莊的石匠。他來自西北很遠的地方。吳大伯白天干活,晚上搖身一變,就會變成一位說唱藝人。①他的自行車上除了馱著一根鐵釬、一把長柄和一把短柄鐵錘,后座上還永遠掛著一條發(fā)黃的舊布袋,那里面有一面牛皮鼓、一根打鼓棒和一對月牙形銅片。父親說,那對銅片叫鴛鴦板,成雙成對,不能分開。兩塊銅片夾在左手的五指中,互相撞擊,便發(fā)出清脆悅耳的和音。我曾從吳大伯手里接過那兩塊銅片拿在手里把玩,像兩彎黃月牙,有些沉,邊角圓潤,暗黃的銅片上有一些歲月侵蝕的暗紋。到了晚上,父親會幫吳大伯在秋收后的打麥場上架起牛皮鼓,村里的老人們和少數(shù)婦女、孩子紛紛拎著小板凳、小方椅來到打麥場,坐到吳大伯對面,借著月光和住戶門窗泄出的燈光,巴巴地等待著。②吳大伯呷一口父親為他泡好的有半搪瓷缸子劣質(zhì)茶葉的茶水,清清嗓子,碎的一聲往身后的地面上吐出一口濃痰,左手舉起鴛鴦板到齊耳的高度,右手揚起打鼓棒,咚,叮當當、叮當當,“當哩個當,當哩個當,當哩個當哩個當哩個當!閑言碎語休多講,表一表好漢武二郎……”
父親承擔著吳大伯助手的角色,安排食宿,各家起點谷子,湊成半袋子甚至一麻袋,綁到吳大伯二八大杠自行車的后座上。有人說父親其實就是吳大伯的弟子,但母親并不贊成這些,她對父親說,瞎日弄什么,人家來掙了錢,還馱一口袋糧食回去,你落個什么,有那工夫還不如去一趟東山,多倒弄一車石頭。父親并不搭理母親,總是一句“你懂個屁”,便拍拍屁股出去了。
終于,父親擁有了一套屬于自己的家伙落兒,一只臉盆大小的牛皮鼓、一根打鼓棒、一對鴛鴦板、一副由四根藤條中間穿上牛皮筋可以自由收合的鼓架。他有時會讓我跟在身后,幫忙抱著鼓架來到村東頭的大芙蓉樹下,背靠樹樁支好大鼓,咚的一聲,父親向飯后的村人發(fā)出好戲即將開場的信號?!翱嘈娜?,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鐵甲吞了吳;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在整個村莊,在我們村莊所處的整個大鍋籠罩的天底下,父親時常背著雙手,一個人走向村外的麥田或棉花地。他的身影在那二十四條小路上交錯出現(xiàn),有時是在露水掛滿葉梢、一輪紅日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清晨,有時是在彩霞漫天的黃昏或者明月高懸的夜晚,春夏秋冬,風雨或飄雪中,他的身影顯得孤零,似乎沒人能夠理解他心底掙扎著的那價孤獨。③有時我會跟在他的身后,沒什么話說,只是左蹦右跳地在小路兩邊的雜草叢中捕捉螞蚱,用一根狗尾草把那些螞蚱串起來,帶回家喂給雞兒們。
不知哪天起,人們蓋房子時興起扎鋼筋澆水泥的地基,沒人家再需要石頭,父親的馬車常??蛰d而歸,一些嵌進車板夾縫的石子兒默然無聲,碎疼了父親和母親的眼神。他的大車閑置下來,除了農(nóng)忙季節(jié)把成捆的麥子拉到打麥場上,或者把收割的玉米稈拖到院子前,碼成越冬用的柴火垛、或者拉著母親和其他一些婦女、孩子去十里外的集鎮(zhèn),父親的大車多半閑置在西南角的草棚下,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尊嚴。他那條麻線纏成手柄的馬鞭,鞭桿由三根竹條咬合編織而成,一米來長,鞭鞘是根韌勁十足的牛筋線,比鞭桿稍長一些。當父親揮起鞭子,趕著大車離開村莊前往東山,那鞭鞘的嘶嘯聲是令母親安心、令我和妹敬畏的聲音。但現(xiàn)在父親沒理由再去東山了,那鞭聲聽上去也變得喑啞無力,不再有往日那么悅耳。
從西北方向騎車而來的吳大伯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父親打聽到他常常去東南方向的一個市鎮(zhèn),具體是哪個市鎮(zhèn),誰也不知道。父親搬出那套閑置已久的馬具,撣去上面的灰塵,牽出一身純栗色皮毛的高頭大馬,為它修理好腳掌,駕上馬車便出發(fā)了。每年的秋收后,他都要離家出走,在外游蕩整整一個冬天。有人說他是去尋找?guī)煾?,有人說見過他在十里八鄉(xiāng)游走說唱,也成了一個像吳大伯那樣的說唱藝人。
我常常爬到村口那株高大的柳樹上,手搭涼棚眺望遠方,期待看見父親的大車突然出現(xiàn)在二十四條小路當中一條的盡頭。④然而他跟他的大車就像一只飛走的鷹,低矮的村莊和平坦的麥地并非他的歸宿似的,只有我們從未見過的高山,哪怕寒風凜冽、白雪飄舞,但終究是他向往的地方。
(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父親輕喝一聲,鞭鞘會發(fā)出一聲還不至于把我們驚醒的脆響”,這一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了駕著馬車時父親對孩子們的細心呵護。
B.“村里的老人們和少數(shù)婦女、孩子……巴巴地等待著”這一場面表現(xiàn)了在文化生活極度匱乏的時代,人們對聽吳大伯說唱的期盼。
C.“父親的大車多半閑置在西南角的草棚下,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尊嚴”,說明已不能給家庭帶來收入的大車在這家人心中不再重要
D.小說敘事圍繞著大車展開,大車不僅是貫串全文的線索,還是時代與生活發(fā)展的見證和作者塑造“父親”這一豐滿形象的重要道具。
(2)下列對文中畫橫線部分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1)處,運用細節(jié)描寫,通過細數(shù)吳大伯自行車上馱著的工具和說唱樂器,揭示了吳大伯石匠和說唱藝人的雙重身份。
B.第(2)處,運用動作和語言描寫,詳細描寫了吳大伯說書前的準備工作和說書內(nèi)容,使吳大伯說唱藝人的形象躍然紙上。
C.第(3)處,運用動作描寫,通過細致描寫“我”跟在父親身后自娛自樂的一系列動作,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我”的天真活潑。
D.第(4)處,運用比喻和對比等修辭手法,以景結情,寫出父親對現(xiàn)實世界的不滿,表現(xiàn)父親對外面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3)小說以“父親駕著他的馬車再次消失在秋日清晨的迷霧中”開頭,有什么好處?請結合全文加以賞析。
(4)小說塑造吳大伯這一人物有何作用?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組卷:27引用:1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9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自愈力就是生物依靠自身的內(nèi)在生命力,修復肢體缺損和擺脫疾病與亞健康狀態(tài)的一種依靠遺傳獲得的維持生命健康的能力。
① ,是因為人類漠視了自身的自愈力,也藐視了自然界的強大力量。《黃帝內(nèi)經(jīng)》云:“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薄氨叵葰q氣,無伐天和?!币簿褪钦f無論是養(yǎng)生還是治病,都要順應自然和身體的規(guī)律,否則就會破壞天道,損害人體的自愈力。如果你想要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養(yǎng)生的核心就是順應自然,② ,做到天人合一。
人體的自愈力下降,③ ,所以增強人體自愈力是治療疾病的關鍵。負氧離子正是通過增強人體自愈力,激發(fā)人體自身的修復能力,來幫助人體戰(zhàn)勝疾病的。自愈力如同大樹的根,根壯葉就茂。自愈力增強了,身體里所有的疾病都會得到治療。這也是負氧離子作用范圍廣的原因。長期生活在負氧離子濃度高的自然環(huán)境中的居民大都能健康長壽,因為負氧離子對人體狀況的改善是通過修復人體自愈力來完成的,而自愈力的修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1)下列句子中的“陰”和文中畫橫線處的“陰”,詞義相同的一項是
A.天氣預報說今天只是陰天,沒有雨,大家就不要帶傘了。
B.凡事講究陰陽調(diào)和,在家庭關系中要注意避免一方太過強勢。
C.這個人常常在背地里使絆子,很陰,你還是少和他來往。
D.這個地方背陰,待久了容易著涼,大家還是早點離開。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組卷:14引用:5難度:0.5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①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論語>十二章》
②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叮祭献樱舅恼隆?br />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飛來峰》
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K軾《題西林壁》
⑤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懹巍队紊轿鞔濉?br /> ⑥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谥t《石灰吟》
我們在教材中學過的很多古代詩文都蘊含著豐富的生活哲理,讀了上面六則名句,你有怎樣的感觸與思考?請以其中的兩三則為基礎確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10引用:4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