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0-2021學年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縣蓮塘一中高二(上)期末歷史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選擇題

  • 1.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產論”和“輕徭薄賦”,墨家的“節(jié)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論,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現(xiàn)表明( ?。?/h2>

    組卷:35引用:95難度:0.6
  • 2.下表為明清思想家的一些主張
    “圣人不曾高,眾人不曾低”“庶人非下,侯王非高” 李贄《楚書》
    “上就之則亂分就之治” 王夫之《讀通墨論》
    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克塞,而至于善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顧炎武《日知錄》
    “破國亡家,流毒無窮,孰為之而孰主之?非君其誰乎!  唐甄《港書?遠諫》
    表中內容解讀正確的是(  )

    組卷:29引用:8難度:0.5
  • 3.王夫之認為王朝的衰亡有兩種形式:土崩、瓦解。其中土崩指在整體的秩序崩潰后尚有局部的秩序保存,其衰亡往往要持續(xù)一個較長的時間,新的統(tǒng)治秩序和新的統(tǒng)一局面的重建也往往要經歷一個較長的時間過程。下列中國古代王朝的衰亡屬于土崩的是( ?。?/h2>

    組卷:173引用:4難度:0.3
  • 4.二十四節(jié)氣指二十四時節(jié)和氣候,是中國古人依據黃河流域的氣候、物候建立起來的補充歷法。戰(zhàn)國末期《呂氏春秋》一書記載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jié)氣名稱,兩漢時期二十四節(jié)氣完全確立并寫入歷法且沿用至今。這反映出中國古代( ?。?/h2>

    組卷:32引用:40難度:0.9
  • 5.《詩經》由王室樂官制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詩歌及經收集、篩選的民歌構成,由周天子頒諸各國,成為通用統(tǒng)一的標準詩樂,從此通過各種方式流傳蔓延?!对娊洝返膫鞑迹ā 。?/h2>

    組卷:15引用:24難度:0.6
  • 6.漢賦由于經學籠罩的緣故,硬給自己規(guī)定了難以勝任的“諷諫”任務,從而陷入了“諷一而勸百”的尷尬,以致身為漢賦代表作家的揚雄,晚年也認為辭賦乃“童子雕蟲篆刻”,無補于規(guī)諫,“于是輟不復為”。這主要體現(xiàn)了(  )

    組卷:1引用:1難度:0.5
  • 7.王昭君是漢代和親的一位女子,漢代之前歌詠昭君的作品哀傷凄涼是主調。宋代以后,長期為淚水浸泡的昭君,也有悲壯慷慨亮麗的一面,常與屈原連在一起被詩人們詠嘆,成為國家氣象的象征。出現(xiàn)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h2>

    組卷:34引用:11難度:0.6
  • 8.北宋山水畫作品《晴巒蕭寺圖》、《雪景寒林圖》、《早春圖》等,章法處理都呈現(xiàn)出賓主分明,眾山拱伏主峰的景觀十分注重山峰的主客、賓主之位置經營,以及相互朝拱環(huán)抱、顧盼有情的畫面形象。這反映了( ?。?/h2>

    組卷:8引用:24難度:0.5
  • 9.林則徐在廣東禁煙時了解外部世界的種種舉措都不事聲張;因鴉片戰(zhàn)爭被革職而復出后,辦事作風一如從前,仍然主要圍繞著平叛等傳統(tǒng)事務,當時中國最緊迫的任務被放在一旁,只是順著當時的政治方向走。材料說明林則徐( ?。?/h2>

    組卷:1引用:3難度:0.6
  • 10.鴉片戰(zhàn)爭后徐繼畬的《瀛寰志略》(介紹世界近八十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政治制度、科學文化及社會風俗等情況)問世后,在國內被禁。洋務運動興起,總理衙門重印《瀛寰志略》,“中外(指京師與地方)奉為指南”??涤袨?、梁啟超等維新人士也從《瀛寰志略》中汲取新的思想。出現(xiàn)這一變化的原因是(  )

    組卷:60引用:6難度:0.6
  • 11.19世紀末,湖南維新派一方面要求全盤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們又在各種學堂、學會、刊物上極力推崇孔教,在其《時務學堂學約》中專列“傳教一項,說“今設學之意,以宗法孔子為主義”。這體現(xiàn)了( ?。?/h2>

    組卷:73引用:42難度:0.6

二、解答題

  • 3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大一統(tǒng)思想濫觴于先秦時期,《講經》中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說法,后來逐漸發(fā)展為一個包含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系統(tǒng)的,內涵豐富的思想體系。如表是不同時期思想家或政治家對此認識的摘要。
    孔子“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孟子“天下定于一”
    董仲舒“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
    唐太宗“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明太祖“朕即為天下主,華夷無問,姓氏雖異,撫之如一”
    清世宗“中國之一統(tǒng),始于秦;塞外之一統(tǒng),始于元,而極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
    孫中山“五族共和”
    毛澤東“中華各民族共同建立統(tǒng)一的人民共和國”
    解讀材料,提煉出一個觀點,并結合中國史的相關史實加以論述。(要求:寫出觀點,觀點合理、明確,史論結合。)

    組卷:17引用:19難度:0.1

【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35.【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舊的高等教育體系既不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也不利于高教自身的改革與發(fā)展。公立高校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地理布局不合理,高等院校大多集中在沿海的大城市,內地較少。在學校類型上,一些專業(yè)設置重復多,但社會主義建設所急需的工程、師范、醫(yī)藥、農林等系科短缺;在系科設置上,偏重文法而輕理工。而私立高校則規(guī)模偏小,文法、商科所占比重大,理工科偏少。1952年我國制定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要任務是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yè)化的初步基礎,這對高等教育培養(yǎng)大批市級專業(yè)技術人才提出了高要求。新中國在政治、外交上采取“一邊倒”的政策,在教育上也要求引進蘇聯(lián)的高等教育模式,“以俄為師”,從而對高等教育進行了一次全面的調整。據1956年統(tǒng)計,綜合性大學由解放前的55所減為15所,單科性院校占高??倲?shù)的92%,其中工科院校由解放前的18所增至48所。高校設置的專業(yè)達313個,比新中國成立時增加了近1/3,內地高校由1951年的87所增至115所,且所有高校全為公辦。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大批高等院校及其系科通過各種方式進行重組合并,興起了全國性的新一輪院系調整熱潮。這一次調整主要是以歐美綜合性大學為參照的聯(lián)合辦學,對一些院系專業(yè)進行調整與合并,帶有綜合化趨勢。
    --摘編自陳冰《新中國成立后兩次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及其哲學分析》
    (1)根據材料,指出20世紀50年代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歷史背景及其特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的原因

    組卷:4引用:2難度:0.3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