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文】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鄙袝r,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chǎn)何得不蹶!
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卒然邊境有急,數(shù)千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并舉而爭起矣乃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
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茍粟多而財有余,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zhàn)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今毆民而歸之農(nóng),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轉(zhuǎn)而緣南畝,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廩廩也,竊為陛下惜之。
(節(jié)選自《漢書?食貨志》)【乙文】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xiāng)重家,安鄉(xiāng)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xiāng)輕家,危鄉(xiāng)輕家則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歸也;粟也者,財之所歸也;粟也者,地之所歸也。粟多則天下之物盡至矣,先王者善為民除害興利,故天下之民歸之。農(nóng)事勝則入粟多,入粟多則國富。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務,有人之涂,治國之道也。
(節(jié)選自《管子?治國》)(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并舉而爭起矣
B.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并舉而爭起矣
C.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并舉而爭起矣
D.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并舉而爭起矣
(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故其畜積足恃 |
恃:依靠 |
B.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 |
懷:使……降順 |
C.故治國常富 |
治:治理 |
D.有人之涂 |
有:保有 |
(3)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第二段論及災害的必然性后,就如何應對旱災和戰(zhàn)爭接連發(fā)問,最后闡明兵旱之災必將帶來深重災難。
B.甲文第三段直接點明“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的觀點,同時指出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是加強積貯的重要措施。
C.乙文第一段通過對“民富易治”和“民貧難治”兩種情況的闡釋與比較,論證了“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的觀點。
D.甲乙兩文都在批判社會現(xiàn)實的基礎上,從不同角度向君王提出了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富國強民的主張。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兼愛》)
②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
(5)請簡要概括甲文第三段和乙文第二段中“粟多”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