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甘肅省蘭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區(qū)高一(下)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本題共計1小題,共計14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吳均的《答柳惲》說:“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這里用“高樹”是不是可以呢?當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黃雀行》就說:“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這里的“高樹多悲風”卻并沒有落葉的形象,而“寒風掃高木”則顯然是落葉的景況了。前者正要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這里葉子越多,感情才越飽滿;而后者卻是一個葉子越來越少的局面,所謂“掃高木”者豈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闊嗎?然則“高樹”則飽滿,“高木”則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澳尽痹谶@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所謂“枯桑知天風”這樣的樹,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
          要說明“木”字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它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我們,它之富于感染性啟發(fā)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lián)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周邦彥《滿庭芳》)。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為它們之間太多的一致,“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在習于用單音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匯了。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
    (摘編自林庚《說“木葉”》)材料二
          詩的多義性與詞匯學上所謂詞的多義性有相通的地方,詩歌可以借助詞的多義性以取得多義的效果,然而它們并不是一回事。
          按照詞匯學的解釋,詞義是客觀事物或現(xiàn)象在人們意識中的概括的反映,是由使用這種語言的群體在使用過程中約定俗成的。由于語言中詞的數(shù)量有限,不可能一對一地表示復雜的客觀事物和現(xiàn)象,所以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多義詞。然而,不管一個詞有多少種意義,這些意義都是確定的,可以在詞典里一一注明。而且這些意義都是社會性的,為社會所公認的。而詩的多義性與詞匯學上所說的詞的這種多義性不同。詩人不僅要運用詞語本身的各種意義來抒情狀物,還要藝術地驅使詞語以構成詩的形象,在讀者頭腦中喚起種種想象和聯(lián)想,激起種種情感的波瀾。詩人寫詩的時候往往運用藝術的手法,部分地強調著或者改變著詞語的意義,賦予它們以詩的情趣,使一個本來具有公認的、確定的意義的詞語,帶上復雜的意味和詩人主觀的色彩。而讀者在讀詩的時候,他們的想象,聯(lián)想和情感,以及呈現(xiàn)在他們腦海里的形象,雖然離不開詞義所規(guī)定的范圍,卻又因人因時而有所差異。生活經驗、思想境界、心理氣質和文藝修養(yǎng)互不相同的讀者,對同一句詩或一句詩中同一詞語的意義,可以有不同的體會。同一讀者在不同的時候讀同一首詩,體會也不完全一樣??梢?,詩歌的多義帶有一定程度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一首含義豐富的詩歌,好像一顆多面體的寶石,從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光的不同折射和色的不同組合。
          另外,在詞匯學里講詞的多義性,是把同一個詞在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中的不同意義加以總結,指出它的本義和引申義。如果孤立地看,一個詞固然有多種意義,但在具體的時候,一般說來,一次只用其一種意義,歧義是一般情況下使用語言時需要特別避免的毛病。但是在詩歌里,恰恰要避免詞義的單一化,總是盡可能地使詞語帶上多種意義,以造成廣泛的聯(lián)想,取得多義的效果。中國古典詩歌的耐人尋味,就在于這種復合的作用。“詩無達詁”這句話,如果理解為詩是不能解釋的,那么這句話當然是錯誤的。如果從詩的多義性上理解,這句話倒也不無道理,由于中國古典詩歌具有多義性,讀詩的時候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人們有不同的體會和理解,這是很自然的。
    (摘編自袁行霈《中國古典詩歌的多義性》)(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把吳均的詩句“寒風掃高木”中的“高木”換成“高樹”,單從概念上看也是可以的,但這樣就改變了意境,沒有了葉子越來越少的空闊感。
    B.“木”與“樹”是同一個概念,但“木”潛在的“木頭”“木料”“木板”等形象,更多地讓人聯(lián)想到樹干而排斥了葉子,所以會暗示著落葉。
    C.從詞匯學角度看,一個詞語的意義是確定的,而且具有社會性;但在詩歌中,詞語被詩人藝術地驅使,其意義變得不確定,具有極強的主觀性。
    D.古人說“詩無達詁”,意思正是說詩歌具有多義性,因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體會和理解,并不是說詩歌不能解釋。
    (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林文所說的語言“概念中的意義”,和袁文所說的“詞語本身的意義”大體上是相同的,都是指“客觀事物或現(xiàn)象在人們意識中的概括的反映”。
    B.林文所說的“暗示性”,和袁文所說的“多義性”分別概括了中國古典詩歌的不同屬性,但二者并非毫無聯(lián)系,前者應該是造成后者的原因之一。
    C.林庚對古詩中“木”字的理解獨到而深刻,但這并不意味著詩歌作者主觀上就是表達那個意義,也并不意味著其他讀者不可以做出不同的解讀。
    D.林文和袁文分別選取中國古典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和多義性作為論題,雖然角度不同,但都從宏觀上進行把握,對相應的文藝理論做了系統(tǒng)闡釋。
    (3)這兩則材料對我們閱讀古典詩歌有什么啟示?請綜合兩則材料的內容簡要作答。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采用了對比論證的方法,請簡要分析。

    組卷:9引用:3難度:0.6

二、文言文閱讀(本題共計1小題,共計20分)

  •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陳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幼孤好學,年十六,將從師,其兄難之,使治錢息三十余萬。希亮悉召取錢者,焚其券而去。業(yè)成,乃召兄子庸、諭使學,遂俱中天圣八年進士第,里人表其閭曰“三俊”。知房州,或言華陰人張元走夏州,為元昊謀臣。詔徙其族百余口于房,幾察出入,饑寒且死。希亮曰:“元事虛實不可知,使誠有之,為國者終不顧家,徒堅其為賊耳。此又皆其疏屬,無罪?!蹦嗣芤月?,詔釋之。老幼哭希亮庭下曰:“今當還故鄉(xiāng),然奈何去父母乎?”遂畫希亮像焉。遷京東轉運使。濰州參軍王康赴官,博平,大猾有號“截道虎”者,毆康及其女兒死,吏不敢問。希亮移捕甚急,卒流海島;又劾吏故縱,免者數(shù)人。數(shù)上章請老,不允,移知鳳翔。倉粟支十二年,主者以腐敗為憂,歲饑,希亮發(fā)十二萬石貸民。有司懼為擅發(fā),希亮身任之。是秋大,以新易舊,官民皆便。于闐使者入朝,過秦州,經略使以客禮享之。使者驕甚,留月余,壞傳舍什器,縱其徒入市掠飲食,民戶皆晝閉。希亮聞之曰:“吾嘗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橫皆譯者教之吾痛繩以法譯者懼其使不敢動矣況此小國乎?”乃使教練使持符告譯者曰:“入吾境,有秋毫不如法,吾且斬若?!比≤娏顮钜赃€。使者至,羅拜庭下,希亮命坐兩廊飲食之,護出其境,無一人嘩者。希亮為人清勁寡欲,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貴人,皆嚴憚之。少與蜀人宋輔游,輔卒于京,母老,子端平幼,希亮養(yǎng)其母終身,以女妻端平,使同諸子學,卒登進士第。
    (節(jié)選自《宋史?陳希亮傳》)
    (1)下列句中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濰州參軍王康赴官,博平。取道
    B.今當還故鄉(xiāng),然奈何去父母乎?父親母親
    C.又劾吏故縱,免者數(shù)人。犯罪
    D.是秋大,以新易舊。(莊稼)成熟
    (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吾嘗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橫/皆譯者教之/吾痛繩以法/譯者懼/其使不敢動矣/
    B.吾嘗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橫/皆譯者教之/吾痛繩以法/譯者懼其使/不敢動矣/
    C.吾嘗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橫/皆譯者教之/吾痛繩以法/譯者懼其使/不敢動矣/
    D.吾嘗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橫/皆譯者教之/吾痛繩以法/譯者懼/其使不敢動矣/
    (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幼孤”指很小便失去了母親?!肮隆痹诂F(xiàn)代漢語中指父母雙亡,而古文中多指幼年喪母。
    B.“閭”泛指門戶、人家,中國古代以二十五家為一閭,“閭閻撲地”指房屋眾多,市集繁華。
    C.“祠”在文中指立生祠,是古代民俗,為活著的人立祠廟奉祀,其對象都是官員。
    D.“請老”指古代官吏請求退休,表此意的詞語還有“致仕”“乞骸骨”“移病”等。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陳希亮為人寬容大度。他十六歲準備拜師求學時,哥哥故意刁難,他并沒有因此記恨,而是在學業(yè)完成后教導哥哥的孩子求學。
    B.陳希亮敢于聲張正義。王康在上任途中遇到惡霸,被毆打幾乎喪命,官員們都不敢過問,而希亮不畏強暴,終將惡霸流放并懲治了瀆職的官吏。
    C.陳希亮勇敢承擔責任。他在鳳翔做官時,發(fā)生饑荒,他果斷拿出十二萬石糧食借給百姓,主動承擔了擅自動用官糧的罪責。
    D.陳希亮真誠善待朋友。朋友宋輔去世,陳希亮照顧朋友年邁的母親并為其送終,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宋輔之子。
    (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希亮為人清勁寡欲,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貴人,皆嚴憚之。
     

    ②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

    組卷:0引用:2難度:0.5

五、綜合讀寫(本題共計1小題,共計12分)

  • 5.閱讀下面內容,完成各題。
          莎士比亞的劇作經幾百年時光的磨洗,仍以旺盛的生命力,活躍在各國的舞臺上,它們歷久彌新, 甲 了莎翁作品的現(xiàn)實意義和不朽生命力。       。因此,他的歷史劇主人會時而現(xiàn)身宮廷,時而出沒沙場,情節(jié)起伏跌宕;他的悲劇和喜劇都不是單純的,而是錯綜的混合體。恩格斯稱贊莎士比亞戲劇是情節(jié)生動性、豐富性與思想深度、歷史內容完美的融合。他常布置幾條線索平行而后交織,于錯綜復雜中展現(xiàn)廣闊多彩的畫面,總是  乙  增加懸念,使讀者、觀眾的緊張感不斷增強。莎翁的戲劇語言,俏皮、華麗、精萃而豐富,從典雅的書面語言到粗俗的市井俚(lǐ)語,從民謠體到古詩體,無所不有。劇本中不少臺詞,成了成語典故或人們經常引用的格言。比如,“  丙  是智慧的靈魂,冗(rǒng)長是膚淺的藻飾”,“心里的瑕疵(cī)是真的污詬”。莎翁創(chuàng)作的三十七部戲劇,塑造了幾百個不同的人物形象,每個人物都有一套符(fù)合各自性格特點的語言,而且隨著場面的更疊、際遇的變化,人物語言也有所發(fā)展變化。比如,哈姆萊特的語言,有時溫文爾雅,有時明白曉暢,有時妙語連珠,有時又語無倫次,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一位單槍匹馬企圖重整乾坤的年輕的理想主義者的迷惘、痛苦和悲愴。
    (1)文中加點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確的一項是
     

    A.(lǐ)語
    B.(rǒng)長
    C.瑕(cī)
    D.(fù)合
    (2)在文中甲、乙、丙處依次填入詞語,恰當?shù)囊豁検?
     

    A.印證 逐步 簡潔
    B.印證 逐步 簡捷
    C.見證 逐漸 簡捷
    D.見證 逐漸 簡潔
    (3)文中劃線的成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歷久彌新
    B.錯綜復雜
    C.溫文爾雅
    D.單槍匹馬
    (4)填入文中橫線處的語句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shù)囊豁検?
     

    A.莎翁寫戲講求反映“自然”或真實,關注當時有關民族和個人的重大問題,較多地考慮觀眾的趣味和需求,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類的劃分。
    B.莎翁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類的劃分,關注當時有關民族和個人的重大問題,寫戲講求反映“自然”或真實,較多地考慮觀眾的趣味和需求。
    C.莎翁寫戲較多地考慮觀眾的趣味和需求,講求反映“自然”或真實,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類的劃分,關注當時有關民族和個人的重大問題。
    D.莎翁關注當時有關民族和個人的重大問題,較多地考慮觀眾的趣味和需求,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類的劃分,寫戲講求反映“自然”或真實。

    組卷:8引用:3難度:0.6

六、寫作(本題共計1小題,共計40分)

  • 6.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我們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QQ、微信、B站、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大大小小的媒體每時每刻發(fā)布著各種各樣的信息,由于發(fā)布者的專業(yè)素養(yǎng)、利益訴求、文化背景不同,這些信息往往真假難辨,看似信息豐富,卻讓人迷茫。
          作為信息時代的青年,我們該如何辨析信息的真?zhèn)?、善惡、美丑呢?請結合你的思考寫一篇文章。
          要求:圍繞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30引用:6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