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甲、乙兩段文言文,完成各題。
甲
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齊桓晉文之事》乙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br />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br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國也》(1)下列句子中句式和“申之以孝悌之義”一樣的一項是
D
D
A.若屬皆且為所虜
B.是乃仁術(shù)也
C.是寡人之過也
D.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謹
(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全都不正確的一項是 B
B
A.毋內(nèi)諸侯 |
內(nèi),接納 |
約為婚姻 |
婚姻,兒女親家 |
B.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
以為,認為 |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
賜,禮物 |
C.吾得兄事之 |
事,對待 |
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 |
當,抵擋 |
D.百姓皆以王為愛也 |
愛,吝嗇 |
族庖月更刀 |
族庖,一般的廚師 |
(3)對文中劃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D
D
A.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B.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C.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D.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4)下列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C
C
A.河內(nèi),古地區(qū)名。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黃河以北為河內(nèi),黃河以南為河外。
B.庠序:古代學校名稱。《孟子》記載,商(殷)稱學校為序,周代稱學校。
C.豚、彘:古時農(nóng)家所養(yǎng)禽畜。“豚”指大豬,“彘”指小豬。
D.孝悌:孟子認為,孝順父母為孝,敬愛兄長為悌,孝和悌是仁義的基礎(chǔ)。
(5)下列對甲、乙兩段相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A
A.乙文孟子從梁惠王感興趣的戰(zhàn)爭入手,提出了實行王道的具體策略,強調(diào)實施仁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兩段的語言都氣勢浩然,整散結(jié)合,縱橫恣肆,前后聯(lián)系緊密,邏輯嚴謹,讀起來有一氣呵成之感。
C.兩段都針對仁政的具體內(nèi)容從不同角度展開論述,在論述中盡顯情理之真,道理之實,體現(xiàn)了孟子的語言藝術(shù)。
D.甲文側(cè)重于談物質(zhì)文明的重要性,說明要對百姓實施禮義教化,必須先有滿足其基本生存的固定產(chǎn)業(yè)。
(6)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②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燭之武退秦師》)
(7)孟子在《齊桓晉文之事》中提出“仁政”主張,請概括孟子“仁政”的主要內(nèi)容并簡述其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