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題。
孟子見梁惠王 孟子見梁惠王①.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br /> 孟子對曰:“殺人以梃②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薄耙匀信c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比死者壹灑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③,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br />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痹唬骸叭羰瞧浯蠛酰俊痹唬骸懊癃q以為小也?!痹唬骸肮讶酥苑剿氖?,民猶以為大,何也?”曰:“文王之圈方七十里,芻蕘④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問國之大禁,然后敢入。臣聞郊關(guān)之內(nèi)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方四十里為阱于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痹唬骸俺紡s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wù)D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br />(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有刪改)【注】①梁惠王:魏惠王。因曾遷都大梁,所以魏國又稱梁國。②梃(tǐng):木棒。③耨(nòu):鋤草。④芻蕘(chúráo):割草打柴。
(1)下列對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
有以:有什么辦法 |
B.王,何必曰利 |
必:必然 |
C.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 |
遺:丟棄 |
D.人以事其父兄 |
事:侍奉 |
(2)下列對文中畫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
B.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
C.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
D.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
(3)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庶人”也叫“庶民”。西周以后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者的稱謂,其身份比奴隸高。
B.“文王”姓姬,名昌,周朝奠基者。其父死后,繼承西伯侯之位,故稱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稱王,史稱周文王。
C.“弒”在封建時代稱君殺臣、父母殺子。如“放弒其君則殘之”。
D.文中的“紂”是中國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又稱紂王,因殘暴無道,最終導(dǎo)致商朝滅亡。
(4)下列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認為,一個國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那,那就危險了,并通過利害分析,進一步勸誡梁惠王只要講仁義就可以了,不必談利益。
B.孟子詢問梁惠王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百姓活活地餓死。
C.梁惠王想洗雪魏國的恥辱,向孟子詢問對策,孟子建議梁惠王對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確指出他讓百姓生活在苦難中,必難以抵擋外來之?dāng)场?br />D.周文王方圓七十里的狩獵場,百姓覺得小;齊宣王方圓四十里的狩獵場,百姓卻認為大。孟子將兩者對比,意在闡述與民同樂的思想。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
②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③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6)選文第2段的論述思路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