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
【甲】與朱元思書(節(jié)選)
吳均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zhuǎn)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wù)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乙】鈷鉧潭西小丘記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尋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鈷鉧潭鉧。潭西二十五步,當(dāng)湍而浚者為魚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樹。其石之突怒偃蹇①,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shù)。其嵚②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于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畝,可以籠而有之。問其主,曰:“唐氏之棄地,貨而不售?!眴柶鋬r,曰:“止四百?!庇鄳z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時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鏟刈穢草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由其中以望,則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鳥獸之遨游,舉熙熙然回巧獻技,以效茲丘之下。枕席而臥,則清泠之狀與目謀,瀯瀯③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不匝旬而得異地者二,雖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選自《柳河?xùn)|集》卷二十九,有刪減)【注】①偃蹇(yǎnjiǎn):形容石頭高聳的姿態(tài)。 ②嵚(qīn):形容山石突出。③瀯瀯(yíng):形容水回旋流動的聲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B
B
A.即更取器/用鏟刈穢草/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
B.即更取器用/鏟刈穢草/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
C.即更取器用/鏟刈穢/草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
D.即更取器/用鏟刈穢草/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
(2)下列對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C
C
A.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shù) |
殆:幾乎。 |
B.余憐而售之 |
憐:憐惜,喜愛。 |
C.以效茲丘之下 |
效:效仿。 |
D.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
負:依仗。 |
(3)下列對選文理解和分析
不正確的一項是
A
A
A.乙文中作者之所以要買下“唐氏之棄地”的小丘,最主要原因是山丘很小,而且價格便宜。
B.乙文第三段描寫了修整后的小丘美景盡顯,作者置身其間則有心醉神迷的獨特感受。
C.兩文都寫到了山景,乙文寫了山石的奇形怪狀,栩栩如生;甲文寫了山峰的高峻挺拔,樹木繁茂。
D.甲、乙兩文都在寫景中抒情,但所抒之情不同:甲文抒發(fā)了作者熱愛山水美景以及鄙棄世俗名利之情,乙文抒發(fā)了作者發(fā)現(xiàn)并買到奇美小丘后欣喜、自得之情。
(4)翻譯下列句子。
①不匝旬而得異地者二,雖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上文)
②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