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一)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jìn)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dǎo)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br />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br />(二) 莊子行于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鼻f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
明日,弟子問于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
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此神農(nóng)、黃帝之法則也。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則不然: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鄉(xiāng)乎!”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B
B
A.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
B.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
C.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
D.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
(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B
B
A.乃中《經(jīng)首》之會 |
中:合乎 |
B.批大卻,導(dǎo)大窾,因其固然 |
批:批評 |
C.物物而不物于物 |
物:役使 |
D.人倫之傳則不然 |
然:這樣 |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B
B
A.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
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 |
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
以無厚入有間 |
C.問其故 |
終其天年 |
D.夫子出于山 |
舍于故人之家 |
(4)下列對文段(二)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A
A.山中大木因“不材”得以保全,而“雁”因不能鳴而被殺,莊子認(rèn)為只有處于“材”與“不材”之間,才能免于“累”。
B.山木和“雁”的命運也表明:人生于世,兇險很多,有很多時候我們也很難判斷出怎樣做才能規(guī)避危險。
C.莊子認(rèn)為,人生最高的境界應(yīng)該是超脫于世俗生活之外,徹底擺脫現(xiàn)實社會的羈絆,只有這樣才能達(dá)到真正的自由。
D.人類與萬物有所不同,比如說賢能就可能受到謀算,無能又會受到欺侮,所以說不可能“得而必”。
(5)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②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