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典型的中國文化是指,在中國比較明顯,在外國不太明顯;在中國有,在外國沒有的文化。這里說的“中國文化”,主要是漢族中國的文化。
      第一個是漢字的閱讀、書寫和通過漢字思維?,F(xiàn)在全世界除了極少數(shù),像中國云南納西族的東巴文字以外,所有的以象形為基礎的文字基本都在生活中消失了,只有漢字仍然和它最初的象形性、原初性保持著直接的聯(lián)系。漢字有的是象形的,日月木水火手口刀等等,這是古人通過圖像,直接描繪他所看到的事物。另外加上一些標志意義的符號,比如說刀口上加上一點,就是“刃”;爪放在樹上,就是“采”;牛被關在圈里面,就是“牢”。會意不夠用,就加上聲音,成為形聲字,比如說江河松柏等等。用漢字來說話、思考、閱讀、書寫,就會帶來很多特征,可能會有一些重感覺重聯(lián)想而輕語法的特點。
      中國人對于文字有一種自然的感受和聯(lián)想。古代的“人”字,如果這個人嘴巴朝天,就是“兄”,兄原本不是兄弟的“兄”,是慶祝的“祝”,人的口朝天是向天“?!焙汀爸洹钡囊馑?。漢字的使用帶來了書法的發(fā)達、詩歌聲律的發(fā)展,比如對偶、平仄等,這些都是單音節(jié)的漢字才有的。
      第二個特點,是家、家族、家國以及在這一社會結構中產(chǎn)生的儒家學說。中國的家、家族、家族共同體,要想有秩序,必須把遠近親疏關系界定得非常清楚,這就涉及到中國倫理原則和等級秩序。一是“內(nèi)外有別”,父母夫妻之間分內(nèi)和外,比如說叔叔,伯伯,是你的父黨,同姓;但是舅舅、阿姨,那是母黨,不同姓。所以,外公外婆是外,爺爺奶奶是內(nèi)。二是“上下有序”,伯仲季叔分得清清楚楚絲毫不亂。中國的家庭、家族、家族共同體再放大,就是國家。西方不論是country、state都沒有“家”的意思,中國偏偏有“國家”和“家國”,因為在中國觀念世界里面,國就是放大的家,家就是縮小的國,上下有序、內(nèi)外有別的倫理在國家層面上也是非常嚴格的。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才有了儒家學說。
      第三個,漢族中國文化里面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宋孝宗、永樂皇帝、雍正皇帝不約而同講過幾乎相同的話,叫“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三教看起來十分融洽。在中國,佛教道教沒有絕對性和神圣性,所以很難看到宗教之間的辯論,也不大會有宗教之間的戰(zhàn)爭。
      第四個特點,是中國有陰陽五行。五行有兩大原則。一個是相生相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這是相生的輪回;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這是相克的輪轉。第二個原則是,五行可以串聯(lián)萬事萬物,比方說,五行可以配五方,東南西北中;可以配五色,青白赤黑黃;可以配五聲,宮商角徵羽;還可以配五味,酸甜苦辣咸,等等。把萬事萬物連成一個大網(wǎng)絡,這是我們先人對宇宙萬事萬物認識的知識基礎,大家現(xiàn)在學了科學,對這個有懷疑,但是在古代,這就是我們理解世界最關鍵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還產(chǎn)生了一整套知識和技術。
      第五個,是中國天下觀念,古人認為“洛者,天之中也”,洛陽是大地的中心。這是因為這套觀念形成的時候,大概是東周,那時候王都在洛陽。洛陽夏至那天,“日下無影”,所以,古代中國人以洛陽為中心,想象一圈圈放大,所以有“九服”或者“五服”的說法,每服五百里。越在中心的人,文明程度就越高,越在邊兒上的人,文明程度越低,這就是南蠻、北狄、東夷、西戎的“華夷之辨”,從而形成了一套“天下觀念”,即以我為中心想象世界。
(摘編自葛兆光《中國文化的特點》)
(1)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D
D

A.漢字的閱讀、書寫和通過漢字思維,可能會帶來重感覺重聯(lián)想而輕語法的特點,但也帶來了中國書法的發(fā)達和詩歌聲律的發(fā)展。
B.中國的家庭、家族、家族共同體和國家是雙向關系,家放大了就是國,國縮小了就是家,儒家學說正是在這個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
C.“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即儒家管社會治理,佛家管精神修養(yǎng),道家管身體修煉,世俗化使“三教”看起來十分融洽。
D.漢字的閱讀、書寫和通過漢字思維、家國一體、三教合一、陰陽五行以及天下觀念,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典型的中國文化特點。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
C

A.文章首先對“典型的中國文化”做了界定,即“在中國比較明顯,在外國不太明顯;在中國有,在外國沒有的文化?!?br />B.文章分別從“漢字文化”、家國一體、三教合一、陰陽五行以及天下觀念等五個方面具體論述了“典型的中國文化”。
C.文章運用了比喻論證、舉例論證、比較論證、引用論證等論證手法,形象、鮮明地論證了“中國文化”的“典型”性。
D.文章的論證語言平實質樸,通俗易懂,多種論證手法的運用也使論說顯得生動流暢,避免了一般論說文的艱深和枯燥。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B
B

A.日月木水火手口刀等等是象形字,刃采牢等等是會意字,江河松柏兄祝咒等等是形聲字。漢字的造字方法主要是這三類。
B.“內(nèi)外有別”,“內(nèi)”是指同姓的父黨;“外”是指異姓的母黨。叔叔伯伯爺爺奶奶是“內(nèi)”,而舅舅阿姨外公外婆則是“外”。
C.五行相生相克是指,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這是相生;反過來,金克土、土克火、火克木等是相克。
D.古代中國人以洛陽為中心,想象一圈圈放大,所以有“九服”或者“五服”的說法,每服五百里。圈層文化是中國的典型文化。

【答案】D;C;B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4/20 14:35:0組卷:6引用:4難度:0.6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大學》以“明德”作為思想的聚焦,開篇即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指出大學的宗旨在于明“明德”。 歷代的學者對“明德”概念做出不同的解釋,東漢儒者鄭玄釋為“至德”,唐代經(jīng)學家孔穎達釋為“光明之德”,清人唐文治釋為“君德”。這些闡釋看似不一,但是都反映出“明德”與先王政教之間有一定的淵源關系。結合“明德”思想的歷史發(fā)展軌跡和《大學》文本來看,《大學》中的“明德”思想實際包含了兩個層面的內(nèi)容。
          其一,“明德”指理性的政治美德,“明明德”就是要彰明、弘揚這種美德。從《大學》中的闡發(fā)來看,從政之人要心懷仁愛百姓之心,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態(tài)度;君主和百官應以義制利,不以個人私欲損害百姓的利益和福祉;君主百官要做到內(nèi)心公平中正,一言一行為百姓起到示范作用?!洞髮W》中將“明德”指向“明政之德”,是對早期“明德”傳統(tǒng)的繼承?!懊鞯隆弊钤绯霈F(xiàn)在金文中,指承自先祖、以威儀和勤政為主要特征的政治品格。在《國語》《左傳》《康誥》等早期文獻中,“明德”也多次出現(xiàn),用以頌揚古代圣王的美好德行。在這些文獻中,“明德”常與“幽昏””無禮”等詞對舉而出現(xiàn),凸顯出“明德”是辟邪、淫佚、荒怠、粗穢、暴虐等非理性的政治品性的對立面。
          其二,“明德”也指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就是通過教育和自明,使人所本有的光明德性得以顯明?!洞髮W》對早期的“明德”乃“明政之德”的傳統(tǒng)進行了繼承,但同時對“明德”的主體和“明德”之“德”的內(nèi)容進行了擴充。在西周及更早的時期都是推行王官之學,早期的“明德”具有著鮮明的貴族性,但是在《大學》中,“德”不再被認為是君主、官員、貴族所獨享,而是屬于所有人。對“明德”的主體進行擴充,一方面體現(xiàn)出人文秩序的構建、社會良好德風的形成需要全社會進行共同努力;另一方面也是對教育普遍化的倡導??鬃犹岢觥坝薪虩o類”的教育理念以來,儒家一直為推動平民教育和為更廣闊的階層爭取文化權利而努力?!洞髮W》豐富了早期“明德”之“德”的內(nèi)容,在政治之德外,將人倫道德和公共美德也納入“明德”范疇中。孝、慈乃人倫之德,與國人交而應有之信乃公共美德,這些美好的德性是人人內(nèi)在皆有且應該彰顯之德。《大學》中強調人倫道德和公共美德的重要性,甚至認為要修政德、行政德,首先要明人倫、講公德?!洞髮W》中也強調“自明”的重要性,言“克明峻德”的關鍵在于自我澄明,在自我澄明的基礎上輔之以教育,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而明德。
          從兩個層面明確《大學》中“明德”的旨趣,有助于深入把握《大學》的核心要義。《大學》中的“明德”所指是豐富的,其中既包含選賢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訴求,又包含“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教育理想?!洞髮W》指出?!懊鞯隆钡那疤嵩谟诟裎?、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而“明德”的目的在于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立足于推廣普遍的人文教育、弘揚責任精神面“明明德”,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明德”基礎。新時代的植根塑魂,還需傳承《大學》中的“明德”精神。
    (摘編自莫醫(yī)銘《<大學>中的“明德”旨趣》)
    (1)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自古至今對《大學》中“明德”說法的諸多解釋均與先王政教存在密切關系。
    B.理解“明德”思想的含意需要結合歷代學者的看法和《大學》文本中的表述。
    C.從早期的理解來看,“明德”指人人皆有且應該彰顯的人倫之德及公共美德。
    D.《大學》中“明德”的旨趣豐富,指仁愛謙謹、以義制利、公平中正等政德。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以前人對《大學》中“明德”的不同闡釋引出了如何理解其旨趣的論題。
    B.文章采用總分總結構,中心部分從兩個層面對“明德”包含的內(nèi)容進行闡釋。
    C.文章較為詳細地論述了《大學》對早期的“明德”主體和“德”的內(nèi)容的擴充。
    D.文章末段闡釋了傳承《大學》中“明德”精神對于新時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義。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大學》聚焦于“明德”,體現(xiàn)出儒家對于選賢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訴求以及對教育普遍化的倡導。
    B.《大學》中的“明德”首先指理性的政治美德,與《國語》《左傳》《康誥》等早期文獻的記載一脈相承。
    C.清代詩人孫枝蔚《春木》詩之四中說:“愿崇明德,以娛高年?!逼渲械摹懊鞯隆迸c《大學》中的“明德”含義相同。
    D.理解《大學》中對“明德”的途徑的闡述,有助于當代青年學子厘清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努力學習,成為棟梁。

    發(fā)布:2024/11/1 0:30:2組卷:28引用:23難度:0.7
  • 2.論述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針對“爭”,先秦各主要學派都不約而同地提出“不爭”的思想,在個人層面上,把“不爭”看作是一種美德和值得推崇的處世哲學;從社會制度設計角度,如何息“爭”或消除“爭”的負面影響也成為當時學者及統(tǒng)治者考慮的問題。
          其中,《老子》中關于“不爭”的論述最具有代表性?!兜赖陆?jīng)》提出“圣人之道,為而不爭”,意為遇到?jīng)_突時主動退讓,不爭先,不爭強。老子認為,“不爭”并不是一味地消極退讓,而是不妄為,不強爭,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不爭而善勝”的目標,也就是說,“不爭”實際上是一種高級形式的“爭”立于不敗之地乃至于獲勝仍是最終的目標。
          與老子相仿,孔子把“爭”視為人們對私利的無度追求,認為它是導致一切沖突、仇恨和社會動亂的禍根。他說“放于利而行,多怨”,為此,他提出以“義”制“利”,要求人們不要見“利”忘“義”,儒家認為,為了平息或消除對私利的爭奪,必須要建立完備而合理的等級制度,以此作為分配社會利益和榮譽的標準。對此,荀子有著更為系統(tǒng)和完備的思考,他把社會動亂的根源直指無度和無序的私利之“爭”,并開出了以“禮”息“爭”的藥方,認為“禮”的起源正是為了節(jié)制欲望,防止爭斗。他所謂的“爭則亂,亂則窮”可以說是先秦各派思想家的共識,也對中國后來的治國理念和制度建設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法家韓非子則敏銳地看到了人類社會中無所不在的“爭”,還認識到不同時代“爭”的特點:“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彼€指出,人口的增長和耕地與財貨的緊張及不足是當今“民爭”的主要原因。為此,法家提出了“耕戰(zhàn)”的治國理念。
          與儒家提倡有等差的仁愛和禮制不同的是,墨家則主張用沒有等差的“兼愛”來息“爭”。
    由此,我們看到,先秦各家學派均把“爭”視為對私利的爭奪,并認為這樣的“爭”正是社會沖突與動亂的禍根,只不過在用以消除或緩解“爭”的手段和方法上存在著差異。如果說老子的“不爭”思想指出了一條相對消極的進取之路,那么,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則主張用“仁”“義”“禮”等較為積極的倫理和道德手段去制約、消除惡性的“爭”所帶來的危害,明確提出用積極的美德--“讓”來消解“爭”。
          對儒家而言,崇“讓”就是為了隆“禮”,或者說,“讓”德實際上是“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鬃优u子路說話不謙虛:”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币簿褪钦f,治國要講求“禮讓”。孟子進一步闡發(fā)了“禮讓”的重要性,說“辭讓之心,禮之端也”可見,在儒家看來,如果沒有“讓”德,“禮”也就成為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了,將會徒有其表。由此,在儒家的倫理道德中,除了“仁、義、禮、智、信”之“五?!敝?,又加上了“溫、良、恭、儉、讓”五種君子的美德。
    “讓”的美德不僅被運用普通人對私利的爭奪上,成為緩解乃至于化解這些“小人之爭”的工具,還被提升到了治國理政的層面,在作為統(tǒng)治者為政之重要借鑒的史書《左傳》中蘊含著豐富的為國以“讓”的思想。如《左傳》中,作者記述晉國將領舉薦賢能而自身“讓位”之后,評論說:“讓,禮之主也。”并且進一步指出,“謙讓”和“不爭”之美德是否盛行,是國家治亂的重要標志和條件。
    --(摘編自王大慶《古代中國的“不爭”與“崇讓”思想》)
    (1)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道家普遍認為“不爭”其實是一種高級形式的“爭”,其最終目標是立于不敗之地乃至于獲勝。
    B.孔子對“不爭”的認識與老子相似,他指出了“爭”的危害,提出了以“義”制“利”的解決方法。
    C.荀子對“爭”與“息爭”的思考更為系統(tǒng)和完備,“爭則亂,亂則窮”的思想認識對后世影響深遠。
    D.韓非子指出“爭”在不同時代必然存在,還揭示了“民爭”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相應的治國理念。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由“爭”入筆,接著對“不爭”與“崇讓”進行分析,最后指出“讓”的作用。
    B.文章主要采用對比論證手法,強調先秦諸子對“不爭”的理解存在著較大差異。
    C.文章大量引用名人語句加以論證,突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不爭”與“崇讓”的重視。
    D.文章在論證“不爭”與“崇讓”的重要性時,主要是從個人與社會兩個層面展開的。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如果從“等差”的角度看,墨家在息爭手段上主張“兼愛”,這與儒家提倡的仁愛和禮制有所不同。
    B.“爭”的性質就是對私利的爭奪,“爭”會給社會帶來沖突與動亂,先秦各家學派在這兩點的認識上一致。
    C.在消除或緩解“爭”的手段方法上,老子的“不爭”思想相對消極,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則相對積極。
    D.只有具備了“讓”德,儒家提倡的“禮”才能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會名副其實,從而成就君子美德。

    發(fā)布:2024/10/17 17:0:4組卷:23引用:3難度:0.7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這一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市域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維度,在國家治理體系中具有承上啟下的樞紐作用??梢哉f,市域社會治理做得怎么樣,事關頂層設計落實落地,事關市域社會和諧穩(wěn)定,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破除不適應市域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構建市域社會治理體系,才能不斷提升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水平。
          準確把握市域社會治理的科學內(nèi)涵,是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的邏輯起點。市域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子系統(tǒng),也是社會治理在市域范圍內(nèi)的自然延伸。市域具有相對完備的立法和行政權限,具有統(tǒng)籌縣城和基層的行動能力,有助于克服縣城與基層社會治理中協(xié)調能力不足、反應不及時等問題。這就需要準確界定市域社會治理與國家治理、縣城社會治理、基層社會治理的關系,通過制度建設,夯實市域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的實踐基礎。
          緊緊圍繞人的現(xiàn)代化,是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的著眼點。人的現(xiàn)代化,包括思想、觀念和意識的現(xiàn)代化、素質能力的現(xiàn)代化等。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切入點,促進人的思想、觀念和意識現(xiàn)代化;以基礎教育、國民教育、繼續(xù)教育為保障,推動人的素質現(xiàn)代化。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就要破除制約人的現(xiàn)代化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最近,不少地方根據(jù)《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出臺了符合地區(qū)特點的公民道德建設方案和措施,就是以制度建設推進人的現(xiàn)代化,進而推動市域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的積極嘗試。
          精準對接城鄉(xiāng)融合發(fā)展,檢驗市域社會治理體系的開放性。市域涵蓋了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克服了縣城和基層社會治理在治理空間和治理對象上的單向度問題,適應了城鄉(xiāng)融合發(fā)展要求。把市域治理放在城鄉(xiāng)融合發(fā)展大背景下,才能進一步發(fā)揮市域社會治理承上啟下的作用。城市與鄉(xiāng)村是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在發(fā)展過程中必須做到統(tǒng)籌兼顧、互融互促。為此,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就需要在城鄉(xiāng)融合發(fā)展方面下足功夫,通過制度建設,實現(xiàn)城鄉(xiāng)要素更加順暢地流動和公共資源更加合理地配置。
          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需要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無論是保障社會穩(wěn)定、生態(tài)安全、安全生產(chǎn),還是推進社會治安、城市文明、城市治理,都需要充分發(fā)揮黨委、政府的統(tǒng)籌謀劃作用,通過優(yōu)化市域社會治理組織體系,提升市域社會治理能力。進一步說,確保人民安居樂業(yè)、社會安定有序,需要黨委、政府、社會、公眾等多方主體合作共治,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隨著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人口等各類要素越來越向市域聚集,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愈加凸顯。各地需把市域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作為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的切入點和突破口來抓,立足實際對市域社會治理統(tǒng)籌謀劃、周密部署、推動實踐,有助于高效解決基層治理中的各類問題,把我國的制度優(yōu)勢更好地轉化為治理效能。
    (摘編自姚莉《優(yōu)化市域社會治理體系》)注:市域,指的是設區(qū)城市的行政區(qū)域,包括副省級城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
    (1)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縣城社會治理協(xié)調能力不足,反應不及時,是因為沒有完備的立法和行政權限。
    B.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助于破除體制機制對人的現(xiàn)代化的種種制約障礙。
    C.市域涵蓋了城鎮(zhèn)與鄉(xiāng)村,在治理空間和治理對象上都更利于推動城鄉(xiāng)融合發(fā)展。
    D.市域社會治理人人有責,要充分發(fā)揮黨委、政府統(tǒng)籌謀劃作用,提升治理能力。
    (2)下面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提出觀點,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要高度重視。
    B.文章通過比較市域、縣城和基層在社會治理上的不同,突出了市域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性。
    C.文章運用舉例論證,說明加強制度建設,推進人的現(xiàn)代化,有益于推動市域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
    D.文章針對市域社會治理的闡釋,層層遞進,首尾呼應,從四個方面闡釋市域社會治理的做法。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市域治理體系處在國家治理體系的中心,對縣城治理體系和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B.文章把市域社會治理放在城鄉(xiāng)融合發(fā)展的大背景之下,體現(xiàn)了城鄉(xiāng)統(tǒng)籌兼顧、互融互促的必要性。
    C.人的現(xiàn)代化是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的著眼點,具體表現(xiàn)為提高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D.市域社會管理不斷現(xiàn)代化,推動了經(jīng)濟社會的迅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口等各類要素向市域聚集。

    發(fā)布:2024/11/8 12:1:35組卷:1引用:1難度:0.7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4.8.2  |  隱私協(xié)議      第三方SDK     用戶服務條款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出版物經(jīng)營許可證網(wǎng)站地圖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