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22課 《孟子》三章 富貴不能淫》2021年同步練習(xí)卷(3)
發(fā)布:2024/11/19 22:30:2
一、文言文閱讀
-
1.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題。
富貴不能淫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泵献釉唬骸笆茄傻脼榇笳煞蚝??子未學(xué)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1)下列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丈夫之冠 冠:行冠禮 B.父命之 命:教導(dǎo),訓(xùn)誨 C.與民由之 由:遵循 D.往之女家 女:女子 A.一怒而諸侯懼 結(jié)友而別 B.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始一反焉 C.以順為正者 無從致書以觀 D.行天下之大道 吾妻之美我者
A.選文討論“何謂大丈夫”的問題,景春提出觀點,孟子反駁,有破有立。
B.孟子善用類比來說理,選文就是用“妾婦之道”來類比“公孫衍、張儀之道”。
C.“焉得”一語不僅是對景春所持觀點的否定,也包含了對公孫衍、張儀之流的不屑和鄙視。
D.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身居高位,以天下太平為己任,從“安居而天下熄”中可以看出。組卷:18引用:1難度:0.5 -
2.文言文閱讀。
(甲)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xué)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乙)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丙)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一項是A.往之女家 女:女兒 B.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禍患,災(zāi)難 C.賢者能勿喪耳 喪:喪失 D.行拂亂其所為 拂:違背 A.丈夫之冠也 聞之于宋君 B.以順為正者 以君為長者 C.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入則無法家拂士 D.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A.生命也是我所追求的,但我所追求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取得的事。
B.生命也是我所追求的,但我所追求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會茍且偷生地活著。
C.生命也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
D.生命也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會茍且地活著。
(4)下列對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三段短文都體現(xiàn)了孟子“性善論”的觀點,認為人生來就有善良的本性。要求人們反躬自求,“養(yǎng)浩然之氣”,做到“舍生取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B.三段短文都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使語言生動、流暢,氣充詞沛,頗具說服力。
C.甲文中所說的“大丈夫”、乙文中所說的“賢者”和丙文中所說的“是人”是同類人,他們不畏強暴、舍生取義,即使身處困境依然勇往直前。
D.三段短文都是通過類比引出中心論點,使文章生動形象,具體可感。組卷:12引用:1難度:0.6 -
3.閱讀《富貴不能淫》一文,回答下列各題。
①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br /> ②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xué)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br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怎么,哪里) B.往之女家 (同“汝”,你) C.以順為正者 (準則,標準) D.與民由之 (由于)
A.父命之
B.戒之曰
C.獨行其道
D.貧賤不能移
(3)下面對選文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景春認為,公孫衍、張儀是真正的大丈夫,因為他們具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力。
B.孟子“焉得”一語不僅僅是對景春所持觀點的否定,也包含了對公孫衍、張儀之流的不屑和鄙視。
C.孟子用“妾婦之道”與“公孫衍、張儀”作正反對比,他認為公孫衍、張儀這樣的人算不上大丈夫。
D.在孟子看來,大丈夫要講仁德,守禮法,做事合乎道義;無論得志與否,都不能放棄自己的原則;更不能為富貴、貧賤、威武這些外部因素所迷亂、動搖、屈服。組卷:90引用:2難度:0.7 -
4.閱讀《富貴不能淫》一文,完成下列小題。
富貴不能淫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br />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xué)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1)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誠:真正,確實 B.父命之 命:教導(dǎo),訓(xùn)誨 C.必敬必戒 戒:告誡 D.以順為正者 正:準則,標準
A.安居而天下熄
B.往之女家
C.得志,與民由之
D.威武不能屈
(3)下面對選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景春認為,公孫衍、張儀是真正的大丈夫,是從功利的角度來定位的。
B.孟子針鋒相對,用一個設(shè)問句表明了對景春所持觀點的否定、不屑和鄙視。
C.孟子用“妾婦之道”來類比“公孫衍、張儀之道”,指出了公孫衍、張儀的本質(zhì)。
D.文中孟子所表達的觀點為人民廣泛認同,后世無數(shù)仁人志士,都可視為這一觀點的踐行者。組卷:18引用:1難度:0.5
二、翻譯
-
5.翻譯句子。
①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②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組卷:9引用:2難度:0.5 -
6.翻譯下面的句子。
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組卷:16引用:3難度:0.5
三、課內(nèi)閱讀
-
7.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
富貴不能淫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br />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xué)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br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豈不誠大丈夫哉/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B.不得志/尋向所志
C.此之謂大丈夫/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D.威武不能屈/猥自枉屈
(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②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結(jié)合選文,概括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標準。組卷:212引用:7難度:0.6 -
8.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xué)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1)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獨行其道 (道:道路) B.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是:這,這樣的人) C.以順為正者 (正:端正) D.無違夫子 (違:違背) A.①女子之嫁也 ②妾婦之道也 B.①往送之門,戒之曰 ②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C.①居無何 ②居天下之廣居 D.①子未學(xué)禮乎 ②請以軍禮見
A.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孫衍、張儀那樣的位高權(quán)重,令人望而生畏的當權(quán)者。
B.公孫衍、張儀等人,他們以自己的喜怒哀樂行事,挑起天下戰(zhàn)爭,這是崇尚強權(quán),極端的個人主義;他們不以正義為標準不以天下太平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為理想。
C.“大丈夫之道”表現(xiàn)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其本質(zhì)是對內(nèi)心的仁義禮的堅守,一如儒家所倡導(dǎo)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D.“妾婦之道”表現(xiàn)為順從,其本質(zhì)是在權(quán)利面前無原則,如張儀之流,只是順從秦王的意思。
(4)把上面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
①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②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組卷:14引用:1難度:0.5 -
9.讀《富貴不能淫》,完成文后各題。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br />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xué)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br />(1)解釋下面三組詞的含義。①誠: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帝感其誠 ②淫:富貴不能淫 淫慢則不能勵精 ③道:妾婦之道也 國人道之
A.已而之細柳軍
B.投諸渤海之尾
C.女子之嫁也
D.聞之于宋君
(3)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往之女家;
②與民由之;
(4)對什么樣的人才是“大丈夫”,孟子和景春的觀點不一致,請摘出他們的觀點;并談?wù)勍ㄟ^學(xué)習(xí),你自己對這個問題的認識。組卷:10引用:1難度:0.5 -
10.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題。
富貴不能淫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br />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xué)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1)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父命之 命:教導(dǎo)、訓(xùn)誨 B.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 C.與民由之 由:理由 D.富貴不能淫 淫:惑亂,迷惑。這里是使動用法。 A.一怒而諸侯懼 面山而居 B.以順為正者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行天下之大道 不聞天子之詔 D.獨行其道 其如土石何
A.景春用一個“誠”字加重肯定語氣,流露出對張儀、公孫衍的高度認可。
B.孟子針對景春的觀點,先提出自己心中“大丈夫”的標準,再反駁景春的觀點。
C.孟子認為:無論得志與否,大丈夫都不應(yīng)該放棄自己的原則。
D.本文多處使用排比句,氣勢非凡,將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極致。組卷:10引用:2難度:0.5 -
11.閱讀《富貴不能淫》,完成小題。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br />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xué)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br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①以順為正者 正: ②必敬必戒 戒: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3)文中劃線句是什么句式?有何作用?
(4)請對比分析孟子所說的“妾婦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
12.閱讀孟子《富貴不能淫》,完成下列小題。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xué)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br />(1)下面語句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A.豈不誠大丈夫哉 誠:真正,確實 B.必敬必戒 戒:告誡 C.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命:教導(dǎo),訓(xùn)誨 D.得志,與民由之 由:遵循
A.一怒而諸侯懼
B.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C.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D.不得志,獨行其道
(3)下面對選文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A.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的意思往上爬,沒有仁義道德的原則,分析直接嚴肅,充滿諷刺意味。
B.本文義正詞嚴地駁斥了景春的謬論后,緊接著便對真正的大丈夫的標準做了明確的說明和界定。
C.本文運用了排比,不僅增強文章語言的氣勢,而且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D.孟子認為大丈夫應(yīng)有以天下為家的博大胸懷,要有為天下而立大志的思想和覺悟,做一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公道主義者。組卷:8引用:1難度:0.5 -
1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xué)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br />(1)對下列各句朗讀節(jié)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B.子/未學(xué)禮乎?
C.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
D.居/天下之廣居。
(2)下列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弊g文:(他們)一發(fā)怒,諸侯就都害怕;(他們)一居住下來,天下就會太平。
B.“是焉得為大丈夫乎?”譯文: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呢?
C.“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譯文:女子出嫁時,母親教導(dǎo)她,在來來往往的門前,告誡女子說。
D.“得志,與民由之?!弊g文:得志的時候,與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3)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A.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意思往上爬,沒有仁義道德的原則。
B.文中運用反問對景春的觀點給予間接否定,也利用反問引出“禮”,從禮的角度進行闡述。
C.孟子用“妾婦之道”作比指出公孫衍、張儀的本質(zhì),他們只是順從君王意志之人,算不上大丈夫。
D.孟子運用排比句式,從正面提出大丈夫的標準,加強語勢,增強說服力。
(4)下列選項表述符合孟子大丈夫標準的一項是
A.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
B.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C.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D.面顏求萬祿,曲意逢人喜。組卷:7引用:2難度:0.5
四、對比閱讀
-
38.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問題。
(一)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xué)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bdo>
(孟子《富貴不能淫》) (二)戴淵少時游俠①,不治行檢②,嘗在江淮間攻掠③商旅。陸機赴假還洛,輜重④甚盛,淵使少年掠劫。淵在岸上,據(jù)胡床指麾⑤左右,皆得其宜。淵既神姿鋒穎⑥,雖處鄙事,神氣猶異。機于船屋上遙謂之曰:“卿才如此,亦復(fù)作劫⑦邪?”淵便泣涕,投劍歸機,辭厲⑧非常。機彌重之,定交,作筆薦焉。過江,仕至征西將軍。
(《世說新語?游俠自新》)注:①游俠:指重信義、輕生死的人。②行檢:品行。③攻掠:襲擊、搶劫。④輜重:行李。⑤指麾:同“指揮”。⑥鋒穎:挺拔突出。⑦劫:強盜。⑧辭厲:《太平御覽》四〇九作“辭屬”,對,指談吐。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是 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是金陵人(《湖心亭看雪》) B.誠 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C.道 行天下之大道 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D.得 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鍾子期必得之(《伯牙善鼓琴》)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3)語段(一)孟子所說的“妾婦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什么不同,請比較分析。
(4)請根據(jù)語段(一)體現(xiàn)的思想核心來分析語段(二)中戴淵的言行是否符合這個思想核心。組卷:25引用:3難度:0.7 -
39.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下面小題。
(一)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xué)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br />(選自《富貴不能淫》) (二)律①知武②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氈毛并咽之,數(shù)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③,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莸?,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廩④食不至,掘野鼠去⑤草實而食之。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節(jié)旄盡落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fā)盡白。
(節(jié)選自《漢書?李廣蘇建傳》,有刪改)注:①律:指衛(wèi)律,原是漢朝大臣,投靠匈奴。②武:蘇武。③羝(dī):公羊。④廩:儲藏的米。⑤去(jǔ):儲藏。
(1)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行天下之大道 不足為外人道也 B.居天下之廣居 不可久居 C.往之女家 獨往湖心亭看雪 D.威武不能屈 手指不可屈伸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語段(一)中孟子反駁景春的觀點運用了什么手法?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4)語段(一)中的哪句話寫出了大丈夫的標準?你認為語段(二)中的蘇武是孟子所說的“大丈夫”嗎?組卷:731引用:5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