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過秦論(下)
賈誼??秦兼諸侯山東三十余郡,修津關(guān),據(jù)險塞,繕甲兵而守之。然陳涉率散亂之眾數(shù)百,奮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鋤耰白梃,望屋而食,橫行天下。秦人阻險不守,關(guān)梁不閉,長戟不刺,強弩不射。楚師深入,戰(zhàn)于鴻門,曾無藩籬之難。于是山東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將而東征章邯因其三軍之眾要市于外以謀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見于此矣。
??子嬰①立,遂不悟。借使子嬰有庸主之材,而僅得中佐,山東雖亂,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宜未絕也。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自繆公以來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為諸侯雄。此豈世賢哉?其勢居然也。且天下嘗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險阻而不能進者,豈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勢不便。秦雖小邑,伐并大城,得阨塞而守之。諸侯起于匹夫,以利會,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親,其民未附,名曰亡秦,其實利之也。彼見秦阻之難犯,必退師。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罷以令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內(nèi)。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為禽者,救敗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問,遂②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③之惑,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當(dāng)此時也,世非無深謀遠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天下已亂,奸不上聞,豈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傷國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飾法設(shè)刑而天下治。其強也,禁暴誅亂而天下服;其弱也,五霸征而諸侯從;其削也,內(nèi)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內(nèi)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載不絕;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長。由是觀之,安危之統(tǒng)相去遠矣。
??鄙諺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dāng)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quán)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取材于《新書校注》)注釋:①子嬰:秦始皇長子扶蘇的兒子。秦二世三年(前207年)趙高殺二世,立子嬰為秦王。后投降劉邦,不久又被項羽所殺。②遂:因循。③三主:指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嬰。
(1)下列對句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D
D
A.繕甲兵而守之 |
繕:整治 |
B.曾無藩籬之難 |
曾:竟然 |
C.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 |
被:背靠 |
D.因而不改 |
因:依靠 |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C
C
A.然困于險阻而不能進者 |
非铦于鉤戟長鎩也 |
B.諸侯起于匹夫,以利會 |
然后以六合為家 |
C.而身為禽者 |
為天下笑者 |
D.遂過而不變 |
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A
A.望屋而食,橫行天下
(行軍不帶糧食)看見人家就去吃飯,靠蠻橫行于天下
B.案土息民以待其弊
秦(只要)使疆土安定,讓百姓休養(yǎng)生息,來等待諸侯疲困
C.以飾法設(shè)刑而天下治
來整治法度,設(shè)立刑罰,從而天下大治
D.繁法嚴刑而天下震
法令繁苛,刑法嚴酷,以致天下不安
(4)下面對選文內(nèi)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B
B
A.作者認為,秦仍占據(jù)有利地形,滅亡的原因不僅僅是“陳涉”等外部因素。
B.文章運用假設(shè)、對比等多種論證方法,指出秦王朝的江山是不該被斷送的。
C.與《過秦論》上篇相比,本文語言相對質(zhì)樸,但說理更縝密,論述更周詳。
D.作者于篇末點明創(chuàng)作意圖,即勸誡西漢的統(tǒng)治者應(yīng)當(dāng)取舍有序,變化適時。
(5)用斜線(/)為選文第一段中畫曲線的部分斷句。
秦使章邯將而東征章邯因其三軍之眾要市于外以謀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見于此矣。
(6)《過秦論》(下)在論述秦王朝滅亡的原因時,指出了秦王子嬰的過失。請依據(jù)文本內(nèi)容,概述秦王子嬰有哪些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