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論語》十二章、《大學之道》,完成下面小題。
《論語》十二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薄稙檎?br />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薄稙檎?br />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薄队阂病?br />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薄妒龆?br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br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薄蹲雍薄?br />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薄蹲訌垺?br />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1)下列各句,不是特殊句式的一項是
D
D
A.敏于事而慎于言
B.可謂好學也已
C.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D.士不可以不弘毅
(2)下列對加點實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B
B
A.君子食無求飽 |
求:追求 |
B.敏于事而慎于言 |
敏:敏捷 |
C.君子喻于義 |
喻:知曉,明白 |
D.質(zhì)勝文則野 |
野:粗野、鄙俗 |
(3)下列對加點虛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D
D
A.人而不仁 |
而:如果 |
B.小人喻于利 |
于:在 |
C.不亦重乎 |
乎:句末語氣助詞,相當于“嗎” |
D.其“恕”乎 |
其:它 |
(4)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A
A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
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
B.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
C.知止而后有定 |
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
D.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
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 |
(5)將下列語句編為四組,全部屬于直接闡述“大學之道”的一項是
B
B
①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②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③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④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
⑤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⑥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⑥
(6)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D
D
A.“孝”指孝敬父母,“悌”指尊敬兄長?!墩撜Z》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認為孝悌是倫理道德的起點和根本。
B.什么是“仁”?孔子并沒有給“仁”下一個明確的定義,他提出“克己復禮為仁”。實際上,就是提倡人們要以克制和禮讓的態(tài)度來調(diào)和社會矛盾。
C.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論。從治學的角度看,他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學習態(tài)度。
D.孔子云:“不學《詩》,無以言?!笨鬃铀f的《詩》即《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的詩歌總集。
(7)下列對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D
D
A.“大學”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使人棄舊圖新,使人達到“至善”的境界。
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
C.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
D.根據(jù)課文可知,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糾正事物中的錯誤,糾正事物中的錯誤才能獲得知識。